曆史記載灤州攻防戰後金軍其實隻不過損失不到五百披甲人而已,按理撤下來的人馬應該有一千餘披甲人,這還不包括旗丁和包衣奴才。
雖然兵力對比“紅旗軍”處於劣勢,但敵人乃是殺出重圍,來到永平府城附近之時已經負傷的恐怕要有兩三成,他們的體力也會下降不少,戰馬也應該很疲勞。
況且跟明軍鏖戰幾幾夜的敗兵應該是驚弓之鳥,他們的人數雖然跟阿敏撤出永平率領的人馬數量差不離,但是狀態會相差太多。
黃漢就是因為擔心紅旗軍追不上阿敏的人馬,還因為心裏根本沒有把握打得贏那些沒有遭受大損失的後金軍,所以放棄了追擊。
在發展階段要謹慎微,不能拿自己言傳身教的騎士冒險。黃漢還指望這些熱血漢兒成為拯救漢民族的種子,以後力挽狂瀾呢。
黃漢認為萬一被阿敏發現“紅旗軍”人馬隻有他麾下人馬的一半,這位貝勒也是個能征慣戰的資深劊子手,一定會決定暫時不跑回身殺散追擊之敵。
那麼黃漢就變成了打虎不成反被虎傷,最後變成了“紅旗軍”落荒而逃,不僅僅折了軍威,還會犧牲許多袍澤。
如此不劃算、存在不確定性、暗藏巨大風險的買賣黃漢去幹了,豈不是對不起他有先知這個金手指?
況且幹死阿敏也隻不過得了虛名而已,沒有具體意義,因為阿敏用不著明軍去幹他,紅歹是馬上就會下手把他往死裏幹。
如果“紅旗軍”真的打死了阿敏,豈不是白白讓紅歹是少了心腹大患,八心裏得意暗自高興的同時,表麵上還會高調拉起建奴仇恨明軍的情緒,“七大恨”變成了八大恨也未可知。
反正是為了殺後金軍搏軍功,奪回金銀財寶,搶馬匹盔甲,打誰不是打?能夠守株待兔進行伏擊戰打灤州敗兵,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去追擊阿敏?以逸待勞才是上上策!
黃漢分析,灤州後金軍好不容易擺脫明軍追擊,又驀然被伏擊,他們的第一反應十之八九是奪路而逃,“紅旗軍”不會迎頭痛擊,而是采取掩殺的戰術,留下一半敵人應該沒有大問題。
從灤州退下來的敗兵同樣是強盜,他們一定會隨身攜帶大量金銀財寶,估計斬殺一個後金軍不僅僅至少繳獲一匹戰馬、一副盔甲,還應該得到不少黃金、白銀和珠寶,收獲巨大毋庸置疑。
此時色還早剛剛申時,黃漢命令楊漢威、黃四方、黃峰帶著三個百總人馬回城把準備的物資、帳篷運來伏擊點,還要帶上醫護隊,“紅旗軍”騎兵要在這裏紮營養精蓄銳。
在“紅旗軍”奪下永平府城之時,阿敏派出的七百援軍也在巴都禮帶領下殺到灤州北門外,由於孫承宗布置的是圍三闕一,這裏是給後金軍虛留的生路,沒有被明軍重重圍困。
沒有布置重兵不等於讓後金軍自由出入,明軍騎兵也不是看客,他們發現了幾百後金軍妄圖進入灤州當然會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