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上已經沒有人緣的黃漢實在不想再拉仇恨,因此他不願意上奏子改革官倉。
但是末代的大明糧食就是生命,黃漢還想著大明能夠在倉儲運輸環節少損失一些救命糧。
來到糧庫,婁允等等幾十人就被一個個圓筒形狀建築物吸引了眼球,六步直徑高達七丈的筒式糧倉如果以囤積麥子計算,每一個可以儲存一萬石出頭。
黃漢帶著方正化幾人來到還有存糧的筒倉,親自講解這樣的糧庫是如何進出糧食,防鼠、防黴變的原理是什麼,方正化何嚐不知糧食倉儲的重要性,也知道官倉的貓膩何其多也,他聽得很認真。
太監本來就是皇帝的家奴,他們犯不著瞻前顧後,況且方正化還是一個頗有正義感的好太監,以他對皇帝的忠誠度,得知有如此倉儲技術一定會上奏子。
方正化一行在撫寧衛和“虎穴”城參觀了三,期間觀摩了“紅旗軍”操演,點驗了在冊營兵的人數。
就在他們完成了使命準備離去之時,馬祥麟從山海關派出的三個家丁奔馳而至送上了寫給黃漢的書信。
遼東巡撫的告急公文到達山海關的當馬祥麟就第一時間得知,他沒有忘了妹妹的囑托,知道黃漢預備突襲遼南謀奪南四衛想要及時得知建奴的兵力部署,因此即刻派遣家丁來送信。
“建奴的大舉進攻開始了,他們出兵四五萬包圍了大淩河城。”黃漢在跟方正化等等喝送行酒之時告訴他們道。
此事黃漢已經預料到,並且早在大淩河城未開工之前陳奏朝堂予以反對,因此文官武將產生過激烈的爭論,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
方正化早有心理準備,沒覺得太奇怪,道:“他們果然來了,不知道大淩河城能夠守幾日?也不知朝廷接下來如何救援。”
黃漢道:“這些都是子和兵部以及督師大人要考慮的大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我人微言輕少多做乃是上上策。”
方正化苦笑道:“多做?我們能夠做什麼?遼東即將迎來十數萬人馬鏖戰,誰有本事去那裏做文章?”
“放眼全局,機會總是有的,這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壞事。孫督師惹麻煩了,接下來一定如坐針氈,不定明軍在遼東角逐會一敗塗地,但是遼南沿海就有了賜良機啊!”
是啊!建奴總共才多少人?遼東那麼大的地盤八旗軍布防得過來嗎?恐怕顧此失彼乃是注定!
方正化激動道:“大人莫不是意圖劍指南四衛?”
“然也,本官請公公密奏子給予‘紅旗軍’靈活出擊的權限,本官發誓一定會給陛下帶來驚喜。”
“趁著建奴在遼東鏖戰,‘紅旗軍’渡海偷襲南四衛成功的可能性不,咱家一定會及時麵見子,大人莫要坐等,該怎麼布置及時下達,聖子肯定樂於見到‘紅旗軍’主動出擊。”
黃漢掏出早就寫好的奏疏,有關戰術安排、存在的風險、即將出現的困難以及“紅旗軍”可能承受的傷亡都寫得比較誇大,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