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們還是以老實本分、馬術好為第一考量目標,其次才是擁有武藝,最後才是力量型猛人,因此老百姓中的馬戶成為了香餑餑。
勸回了兩萬多人,留下了五千餘,其中三千人負責照看戰馬、挽馬、馱馬,這些人當然擁有騎術、具備武藝,是擴充騎兵之時的備選,最不濟也能夠成為騎馬步兵。
目前沒有要求這五千餘人的家渡海去旅順口或者遼西走廊屯墾,這段時間搞去的人口太多,關外暫時不缺屯民。
況且這些人絕大多數沒有遭遇流寇、建奴禍害過,家庭相對完整,日子還過得下去,他們依附“紅旗軍”沒幾,互相之間的信任度還需要進行穩固。
等到主動隨軍的勞役中有人得到了轉為正兵的機會,讓他們預知軍餉足以養家糊口,親眼看到博得軍功的戰士們會升官發財。
屆時鎮撫官提出“紅旗軍”正兵家必須進入體係種田、做工後,相信就會水到渠成。
幾十萬青壯年中出現的幾萬被感召的漢子主動報名隨軍,經過挑選得到選拔的人數為五中取一,這些漢子的整體素質和質量遠遠大於那些按照二丁抽一標準成為隨軍勞役曾經的流民。
由於不斷抽丁,又有了五千多主動加入的隨軍勞役,人數已經超過兩萬。
黃漢已經用不著如此多的勞役隨軍,被抽丁的一萬餘人解除勞役送去遼南、遼西走廊跟家人團聚準備過一個衣食無憂的新年。
這些人大多數服役超過半年,根據表現在來到新家園之時會得到最少一兩銀子和一石雜糧的獎勵,這不包括他們該得的已經被家領取到手的報酬。
關外安置流民不是采取統一標準,十幾萬曾經從賊的流寇基本上都安置在寧遠外郭。
屯田是寧遠東北到塔山南堡之間剛剛整合的一百幾十萬畝耕地,今年有了大量新屯民,屯田還可以往西再發展幾十萬畝,還有許多山地可以種玉蜀黍。
以離寧遠大概五十裏的塔山南堡為中心修建的第一道防線是無論如何承受不了建奴傾巢出動的進攻。
攻防戰打響之時“紅旗軍”會在此處給予建奴大量殺傷後退守以寧遠為中心的主要防線,這裏到山海關才是永不放棄的地盤。
後金軍來攻打遼西不會造成屯民被裹挾或者被殺害,塔山南堡雖然是第一道防線也不是紙糊的,溝壑縱橫的工事足以阻擋騎兵突襲。
建奴要來攻打必須玩戰地爭奪戰,幾千正兵幾千衛所軍麵對兩三萬建奴的進攻堅守十半個月不成問題。
屯民家家戶戶都會參與軍事訓練,平時也會模擬建奴大舉進攻之時如何有秩序撤退,寧遠修建了一直延伸到海邊的外郭,如此大的地盤躲入五十萬人都綽綽有餘。
隻不過寧遠東北的百萬畝屯田遭受損失避免不了,如果建奴還是秋後發起進攻,損失就微乎其微。
這些通古斯野人沒有能力打下有“紅旗軍”熱兵器部隊重兵駐防的寧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