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的誕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愛國的仁人誌士為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爆發的,它掀開了以社會主義思潮為主導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篇章。當時,全國各地所出版的宣傳社會主義傾向的刊物已達數百種之多。社會主義思想在先進青年中的傳播,社會主義對越來越多的青年的吸引,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創造了新的文化氛圍。

五四運動促使了青年群體的新的分化和組合,一些進步青年社團有了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尤其是以社會主義為宗旨的青年社團組織紛紛湧現。如長沙的新民學會、俄羅斯研究會、天津的覺悟社、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它們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準備了組織基礎。1920年3月,共產國際派維金斯基到中國,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係,組建正式的共產黨和共青團。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中國第一個先進青年的政治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於1920年8月正式成立,原浙江第一師範學生俞秀鬆擔任團的書記。建團後,就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主辦的“外國語學社”中發展了最早的一批團員。此後,毛澤東在湖南長沙,李大釗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在武漢等又相繼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團組織根據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指示,深入工人中去,組建工會,舉辦工人學校,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使包括青年運動在內的中國革命跨進了一個嶄新階段。在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22年5月在廣州隆重開幕。這一天也恰是卡爾·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大會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等決議案,推選張太雷、蔡和森、施存統、俞秀鬆、高尚德5人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選舉施存統為書記。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實現了全國先進青年組織在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使中國青年運動進入了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嶄新階段,使中國青年在團組織的帶領下,團結在黨的周圍,成為一支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堅強力量。

共青團的性質

《中國共產黨黨章》第十章第四十九條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總則中對共青團組織的性質明確規定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其中第一句話規定了共青團組織的基本屬性;第二句話明確了共青團組織的重要責任;第三句話確定了共青團與中國共產黨的特殊關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性質是根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關於青年運動的學說,根據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和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的要求以及我國青年運動的實際情況、方針和政策確定的。全麵認識共青團的性質,了解共青團的社會職能,深刻理解共青團現實和長遠工作任務,是擺正共青團工作與黨的工作、經濟工作的關係,找準位置,認清責任,積極努力地做好共青團工作的基礎。

共青團的社會職能

共青團的社會職能是指共青團組織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應有的社會作用或具備的社會功能。團的主要社會職能包括三個方麵:①團結、教育職能。帶領青年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和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而奮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把青年鍛煉培養成為“四有”新人,為黨輸送優秀的後繼力量。②參與、監督職能。組織青年參與決策。在黨和各級政府製定政策和行政法規時,團的組織主動及時地反映有關青年的情況,提出建議,幫助黨政有關部門了解並照顧青年的實際需要和利益;通過適當形式,在黨政有關部門與青年之間架起互相理解、信任的橋梁,消除可能發生的誤會和隔閡,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代表和組織青年參與社會監督。利用共青團從中央到基層的完整組織係統、渠道和輿論工具,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機製,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承擔政府委托的有關青年的工作事務,指導和協助青聯、學聯、少先隊等青少年組織開展工作。③代表和維護職能。保證青年利益的法律地位;作為社會代表來保護青年;要為青年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要努力為青年辦實事,實實在在地為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要切實解決青年政治上進步、事業上成才以及青年求學、就業、婚戀等方麵的實際困難。滿足黨對共青團的要求——成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滿足社會對團組織的要求——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滿足青年對團組織的要求——服務青年,代表和維護青年利益。這些是共青團一切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體現共青團存在價值的核心,更是共青團發揮作用的基本內容。因此可以說,滿足黨、社會、青年的需要是共青團的基本社會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