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太祖皇帝開國後念及跟隨自己的這些功臣同自己的生死之交,情深義重之下,才沒有行那狡兔死走狗烹之舉。
可這些開國功臣之後現今卻各個擁兵自立割據一方,不尊調遣不尊朝令。先皇一代,北方有異族席卷而來,若非這些開疆大吏們擁兵自重,不肯出兵迎敵,導致北方兵力空虛,又怎會讓那異族連克北方十三州!若非父皇登基後勵精圖治,整頓朝政!隻怕我堂堂乾國早已淪為階下囚!
父皇登基以後,共有三次大勝,三次擊碎敵方入侵,甚至長驅直入輕而易舉即可收複故土,卻三次都被己方大臣拖住後腿,各懷鬼心的群臣以死相邀勸諫皇上發布班師詔!三次大勝皆是無功而返!
而這次,是趙將軍第二次大勝於敵,長驅直入敵方腹地千裏,也是最後一次,因為趙將軍之後,朝中已無可用之臣!
鵝毛白雪在天空緩緩飄下,漸漸蓋住庭院山水,蓋著三皇子身上。
第二天,朝堂上。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陛下!臣有事啟奏。”
“準。”
“陛下,三軍統帥,趙將軍昨日於困龍穀被圍,臣等以為,趙將軍不聽調遣!不尊昭令!一意孤行,導致數十萬將士白白戰死沙場,此人最大惡極,若再出現此事隻怕國家危矣!此人該當全家抄斬以儆效尤啊!陛下!”文官第一位的丞相上前啟奏道。
“陛下,兒臣以為,丞相大人實乃胡言!想那趙大人一生精忠報國死而後已,在朝中無人可用時,自請掛帥殺敵,所想不過是奪回被異族占領的北方十三州!兒臣以為,應當大肆封賞其後人,給趙將軍風光大葬!莫寒了人心啊!”三皇子踏出一步,站到朝堂中央勸道,與在場眾人相反的觀點,娓娓而出,擲地有聲。
一個月後,朝堂之上。
異族大軍已經攻破天水關,直指京城。
可朝中文官大臣卻還在各懷鬼胎的明爭暗鬥,而各擁兵自重的封疆大臣盡皆坐擁十萬兵馬卻無一人肯出兵。
這樣的國家,滅亡隻是時間問題,而現在這些肥頭大耳的貪官汙吏卻反複沒有看見末日景色,置若罔聞,隻顧數自己餐盤中的蠅頭小利。他們互相指責,七嘴八舌,爭得麵紅耳赤,誰也不願自己的蛋糕被分走一塊,心中的小算盤打的叮當作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直到朝堂快要結束時,唯有三皇子站出來請願領兵出戰。
於是,三皇子帶著五萬禁軍迎敵,號稱十萬,迎戰對方精兵三十萬,號稱八十萬,雙方交戰於野,林桐安排小隊人馬在一路上襲擾敵軍,疲憊敵軍,而後在交戰時,領著數萬臨時聚起的散兵衝向敵軍,而大部部隊則從側麵繞至敵軍後方,突襲敵方!兩麵夾擊之下,敵軍士氣大損,兩軍還未相接就即潰敗,望風而逃。
此戰雖然大勝,卻僅僅是延緩了乾國的滅亡,數年之後,乾國還是滅亡了,因為那數位擁兵自重的大臣中的一位,被異族許以重利收買,大開關城,放棄防守,接引敵軍長驅直入。
僅僅數個月,京城就被裏應外合之下攻破了,城內往日裏作威作福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高官,少數被仍被接受,許以重任,而多數則被斬首示眾!
至於那幾位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開國功臣之後,除了那位接敵入關的被委以王侯之位,其他幾位在投降後,兵權被奪,抄家滅門。
京城被破那天,父皇趕走了皇子公主們,讓她們假扮村婦逃出城去。往日裏的那些大臣們,此時都已各奔東西,僅剩幾位頭發花白的元老大臣陪伴在父皇身邊等候帝國落日。
還有十數位嬪妃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和父皇在一起,他們井然有序走進無憂宮,關上宮門,熊熊大火中,往日威嚴磅礴的無憂宮,化為灰燼。
而後,三皇子不再理會世事,中途曾有幾批打著複國旗號的起義軍來找他,可他看出來,這些人隻不過是想要一個名正言順旗號的野心家罷了。後來,離開乾國,去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