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發展問題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生了階段性變化,主要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轉變。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還麵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一是保障供給、滿足需求,任務艱巨。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今後我國耕地資源減少的趨勢仍不可逆轉,農業用水增長空間極其有限,農業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動、植物保護體係薄弱,我國農業發展要同時滿足吃飽和吃好的需求還麵臨著很大的壓力。二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很大。長期以來,為追求農產品數量增長,我國農業走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代價”的路子,資源利用低效高耗,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隻有40%左右,農產品深加工率隻有20%,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很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已經由1997年的2.47∶1擴大到2003年的3.23∶1,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值。三是保護生態、協調發展,形勢嚴峻。全國約有1/3的草地出現退化、沙化和堿化,70%的河流受到汙染,39%的湖泊及東南沿海富營養化,農藥、化肥等麵源汙染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本世紀頭20年,我國農業發展由長期以來的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向必須同時滿足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五個方麵的目標,在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的數量、質量、安全與多樣化要求的同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
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要做多方麵的努力,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科技進步的支撐。小平同誌早就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發展對科技發展的主要需求:一是良種繁育技術。不斷推出一批單產水平高、抗逆和抗病性強、品質優、節本、低耗、綜合性狀好的新品種,加強畜禽水產和林木良種繁育。二是農業節水技術。重點加強農田綜合節水、農藝節水、生物節水、設施節水和管理節水技術的研究、示範和推廣,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節水農業體係。三是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包括耕地保護與利用技術、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與農業機械化技術等。四是動、植物重大病蟲災害控製技術,特別是生物防治技術。五是農產品保鮮和儲運、精深加工技術等。
(三)工業發展問題
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工業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資本、資源、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產業結構特征明顯。與我國資源保障程度和人均資源占有率低,形成較大反差。二是仍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粗放經營的狀況。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鋼鐵、水泥和乙烯等綜合能耗也分別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1%、45%和31%。工業廢棄物排放嚴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三是裝備製造業大而不強,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差距較大。工業發展的先進裝備仍主要依靠進口。據統計,光纖、集成電路芯片、石油化工、轎車和數控機床等製造裝備產品進口分別為100%、85%、80%、70%和70%。四是工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產品品種、質量和檔次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一些高附加值的關鍵鋼材、有色金屬產品、高檔紙及紙板、高檔服裝麵料等滿足不了國內需求,仍需大量進口。出口產品以量取勝的局麵沒有根本改變。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四是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不強。如目前全國煉鋼企業280家,但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隻有8家。全國規模以上的水泥企業4800多家,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水泥企業數量的總和,而企業平均規模隻有15萬噸。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我國的現實來看,工業仍然是我國到2020年GDP翻兩番的最主要的支撐力量,未來我國工業發展再走過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的老路,已難以為繼。必須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未來我國工業發展對科技的主要要求:一是促進工業內部結構戰略性調整,通過大量高新技術的投入,加快具有附加值高的加工業發展,加大裝備製造業及其他高技術製造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提高其對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實現工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二是開發和應用新工藝、新流程,實現重化工業的集約生產,提高資源使用率。運用新技術提高重化工業的產品檔次。研究開發新的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水、能源等資源的消耗,走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和零排放之路。如鋼鐵、石油化工、建材等工業,在運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進行技術改造的同時,要研究開發新一代的熔融還原鋼鐵冶煉新流程、乙烯裂解核心和專有技術、大型和全化工催化裂化技術、超大型水泥熟料新技術等。三是研究發展稀土材料、高溫材料、超導材料、陶瓷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為重化工業產業升級和裝備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支撐。四是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以重大工程為依托,選擇具有關聯度高、戰略性強的技術作為重點突破口,重點發展大型高效發電、高效輸變電、冶金、石化、造船、航空、機車車輛、數控機床、采掘等重大裝備。特別是要在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技術,大型水電裝備技術,大型高效火電技術,重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裝備技術,新能源裝備技術,海洋油氣、深海資源開發裝備技術,現代農牧業裝備技術,大型數字化醫療裝備技術等方麵實現自主化的突破。五是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輕紡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輕紡工業要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中高檔產品,實施名牌戰略;加快林漿紙一體化、以食品工業為龍頭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及紡織服裝業等潛在優勢產業的發展。
(四)服務業發展問題
服務業的規模與水平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加劇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性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有了較大發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32.3%,已經成為就業的主渠道。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服務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麵:一是總量小,比重低。近幾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3%左右,遠低於全球64%的平均水平;就業比重隻有28.6%,不僅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大大低於世界中等收入國家45%左右的水平。二是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占40%左右。信息服務業比重不足10%。為生產服務的新興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三是粗放型經營特征明顯,競爭力不強。服務業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效率和附加值低,運營成本高。據測算,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高達20%,約是發達國家的2倍。四是發展不協調,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我國服務業城鄉發展差距顯著,交通運輸能力仍顯不足,部分行業還是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鐵路、民航等技術裝備水平急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