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資源消耗多、汙染重、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經濟運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農業的弱主要是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水土資源短缺,二是農民數量過多。越來越多的農民耕種越來越少的耕地,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農民收入增長必然乏力;農民收入很低,改善農村落後麵貌必然無力。工業的根本性問題是技術水平不高、核心技術受製於人,且屢屢出現部分熱點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服務業帶動增長的能力不強,實現快速增長就不得不依靠工業帶動,這既間接地加大了資源環境的壓力,又增加了交易成本,影響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於緩解就業矛盾。針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逐步實現農業由弱變壯;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加速發展服務業,實現服務業由慢變快。
逐步實現農業由弱變壯。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三農”問題可以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但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解決“三農”問題就難有大的突破。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次,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循環中,把農村繁榮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考慮。①農業問題的核心是如何鞏固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要樹立新的糧食安全觀,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根據我國人口多、耕地少、淡水缺的基本國情,適當利用境外水土資源有利於緩解國內耕地和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適當進口糧食作為補充。②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如何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現階段農民增收緩慢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得不到緩解。所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兩手抓,一手抓“擴大分子”,一手抓“縮小分母”。“擴大分子”,就是要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民盡可能多地從農業產業鏈條拓展和非農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入;“縮小分母”,就是要逐步減少農村人口,進而提高農業的集約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根本途徑。③農村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加快改善農村麵貌,使農村人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以保持農村的穩定。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加快解決鄉村飲用水和無電地區用電問題,扶持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加強麵向農村的科技、金融、市場、信息服務。加大扶貧力度,因地製宜調整扶貧工作的思路,增加用於救濟性扶貧、教育扶貧、移民扶貧的投入。④實現農業由弱變壯,僅靠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的積累遠遠不夠,必須大力推進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逐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財政支出結構,國家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同時,要通過深化農地產權製度改革和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等措施,引導城市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實現農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實現工業由大變強。推進工業化的重點必須實現根本性轉移,從量的擴張為主轉向質的提高為主。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避免傳統工業化帶來的問題。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工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研發能力。推進工業化必須因地製宜,充分考慮本地區資源環境條件,避免每個地區盲目追求提高工業比重。既要重視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振興裝備製造業,也要注重改組、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特色產業;既要重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要注重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工業化進程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相協調。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組、改造傳統產業,優化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更好地發揮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係統設計、研發、製造和成套能力。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加快信息化進程。重點支持生物產業發展,加快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高技術產業。鼓勵發展環保產業、營養產業和現代中醫藥等新興產業。
實現服務業由慢變快。把全麵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大力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切實破除多年來妨礙服務業發展的觀念障礙、體製障礙和政策障礙。破除壟斷,放寬準入條件,加快服務業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放寬對非公有製經濟的準入限製。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企事分開、營利性機構和非營利性機構分開的原則,加快推進適宜產業化領域的產業化進程。擴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抓住國際上現代服務業轉移加快的大好時機,積極承接服務業向我國的轉移。
加強能源交通建設。要繼續把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放到發展經濟的重要位置。實行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立足國內、開拓國外,統籌城鄉、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創新體製,保護環境、保障安全的方針,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係。加強煤炭資源勘探,重點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整頓改造中小煤礦,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以大型燃機、大容量高效燃煤電站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電站,鼓勵新能源發電,推廣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加強電網建設,擴大“西電東送”規模。以西部和海域為重點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全麵參與世界油氣資源開發和資源分享,加大油氣管網建設力度,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運輸樞紐為重點,進一步擴大交通基礎設施的規模。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放在優先位置,重點加強煤炭運輸通道、鐵路客運專線和城市群之間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繼續完善公路網絡和機場、港口布局,加大落後地區公路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