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與任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和戰略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曆史複興的重要曆史階段。進一步明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既是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研究製定今後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
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複合概念。要正確理解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首先需要科學把握小康社會的內涵。在黨的“十六大”正式明確而深刻地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後,小康社會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詞彙。準確把握小康社會的內涵,既是深入研究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實際中提出的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大現實問題。根據我們所掌握到的資料和在實際工作中的感受,發現盡管“十六大”報告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有明確的闡述,但是目前關於小康社會概念的使用仍然存在較大的混亂,出現了一些諸如“大康”“總體小康”和“全麵小康”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未來奮鬥目標的正確把握和主要任務的全麵完成。
綜合起來,當前在小康社會內涵的理解上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一是將小康社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概念。這主要是從小康概念的曆史淵源上來理解的。有專家認為,小康是一個由收入水平決定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也有的學者認為,小康的含義類似於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含義,一般包含三層意思,即:物質生活狀況,主要指食品、衣著、住房和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主要指空氣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擁擠以及水質和綠化狀況;社會環境狀況,主要是指社會秩序與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狀況。劉福垣,《破除指標體係的迷霧》打印稿,2003年5月;宋海慶,《論我國小康社會》,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2頁;陳淮,2003年1月16日國研網。
二是將小康社會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目標概念。這主要是根據“十六大”報告的基本精神,將小康社會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相聯係來認識的。這種觀點認為,從理論上講,“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實際上就是現代化的概念。“十六大”報告沒有直接使用現代化這個廣為世界所熟知的概念,而是繼續沿用鄧小平從我國古代借用來的“小康”這樣一個概念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它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所探索的現代化道路,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具有我國特色的。王夢奎,《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我國:起點、目標和前景》,《經濟時報》,2003年3月24日;李君如,《“十六大”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胡必亮,《改革報》,2002年11月14日。
根據小康社會概念的來源分析,特別是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我們認為,小康社會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主要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時段,是一個被中國化了的現代化概念,當然也在一定層麵上反映出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準確理解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關鍵在於把握這一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要理解在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已經實現小康的條件下,黨中央為什麼還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今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的原因。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命題。這個命題根據鄧小平同誌關於小康的一係列論述,總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借用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賦予嶄新的含義,使其成為一個與現代化緊密聯係、內容豐富、衡量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科學概念。這既便於人民群眾形象生動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於發揮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團結人民群眾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共同奮鬥。
在21世紀上半葉,我國既定的現代化建設奮鬥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但是50年的時間太長,客觀上需要在這一時期中間明確一個時段相對較短的奮鬥目標。我們從貧困階段起步,溫飽是第一步,小康是第二步,再往前走就是富裕階段了。為什麼要分階段呢?因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現在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均GDP都已達到了30000多美元,馬上趕上它們不太可能,必須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這也是鄧小平同誌強調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思想的體現。通過20世紀最後2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突破了低收入階段進入了較低水平的小康,下一步是要通過全麵建設實現較高水平的小康。實際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是今後2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這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黨中央做出的一個正確判斷。它既表明今後的奮鬥目標是鄧小平現代化建設思想的繼續,也說明我們將致力於改善國內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有利於在國際上樹立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避免給國外一些人士鼓吹所謂的我國威脅論以口實。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回顧我們黨的奮鬥曆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時期,我們黨都根據人民的意願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標,並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鬥。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領導藝術。”見《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59頁。
為了正確地理解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社會的內涵,我們認為,還十分有必要正確認識我國古代社會的小康社會、我們已經總體上實現的小康社會和我們目前正在全麵建設的小康社會這三個小康社會的區別:
(1)我國古代社會的小康社會與現階段的小康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此小康非彼小康,同樣的小康不同的內涵。李君如,《文彙報》,2002年11月13日;胡鞍鋼,《經濟日報》,2002年11月12日;胡必亮,《改革報》,2002年11月14日。一些文章在論述鄧小平的“小康社會”理論時,經常引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關於“小康”的論述,似乎它同我們今天提出的奮鬥目標有關,甚至認為從中可以看到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來源。但並不能這樣簡單地進行邏輯推理。鄧小平生前不僅沒有引用過《禮記?禮運》中任何一句話,相反倒說過:“翻兩番、小康社會、我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據文獻記載,“小康”一詞最早源於《禮記?禮運》,古人將其與“大同”並列為兩種不同的社會狀態。在古代思想家眼裏,“大同”是天下為公、路不拾遺、井然有序的理想社會,“小康”是天下為家、溫馨和睦、講究禮儀的親情社會。那時,“小康生活”反映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狀態,寄托了普通百姓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建設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誌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說的“小康社會”不僅不是私有製的社會,而且也不隻是指經濟比較寬裕的社會,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展階段,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明確要求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是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一個通俗的描述。在“十六大”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一步作為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被提出,這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指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麵而深刻的社會發展變革過程。“十六大”報告關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論述,更加明確地指出:“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可以肯定,實現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顯而易見,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與那種“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是有本質區別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