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1 / 3)

“十一五”時期的中國國際收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課題組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這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首次高瞻遠矚地提出將國際收支平衡列為國家主要宏觀調控目標。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政府2005年四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增加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這是我國建國56年來,中央政府第一次把“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

一、國際收支基本概念

(一)國際收支基本概念

國際收支英文原文為“balanceofinternationalpayments”,但經常簡寫為“balanceofpayments”。國際收支指的是一個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各項經濟金融交易往來所發生的資金收付活動。國際收支是一經濟實體對外經濟金融活動的綜合反映,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對一定時期(一般為1年)內一經濟實體國際收支活動的綜合記錄。國際收支平衡表按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收支手冊》規定的各項原則編製,采用複式記賬法的原理記錄國際經濟金融交易。

國際收支統計中,將一經濟實體對外經濟金融活動劃分為經常項目活動(非增值性活動)以及資本和金融項目活動(增值性活動),並分別統計兩個項目的借方和貸方的數額,記錄於國際收支平衡表相應的借方和貸方欄中,借方和貸方的差額記錄在差額欄中。

一個經濟體對外經濟金融活動中,該經濟體的中央銀行起著重要作用。一個經濟體中央銀行擁有的對外資產稱為該經濟體的儲備資產。儲備資產增減情況,也是國際收支統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由於統計資料來源和時點不同等原因,造成上述三種項目(賬戶)的借貸不相等,形成淨誤差與遺漏。如果借方總額大於貸方總額,其差額記入此淨誤差與遺漏項目的貸方;反之,記入借方。表1是2004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簡表。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按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收支手冊》第5版規定的各項原則編製,所有交易均發生在我國大陸居民與非我國大陸居民之間。

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製並於1984年開始公布年度國際收支平衡表。1982~1996年,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統計指標的設置部分國際不可比,1997年以後的統計指標的設置完全國際可比。1997年以前,我國隻編製年度的國際收支平衡表;1998年開始,編製季度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隻供內部使用;2001年起,我國開始對外公布半年度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二)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

按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判斷,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大體可分為四類:最理想狀況和理想狀況很少見,但可供理論研究使用;常見的狀況是一般狀況和支付困難狀況。

1.最理想狀況

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平衡的最理想狀況是其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統計上沒有“誤差與遺漏”,且其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差額為零(即其貸方和借方之差額為零)及其資本項目收支平衡差額為零(即其貸方和借方之差額為零)。這時候,這個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維持不變。

2.理想狀況

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平衡的理想狀況是其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統計上沒有“誤差與遺漏”,且其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差額與其資本項目收支平衡差額之和為零。這時候,這個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維持不變。當其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差額為順差(逆差)時,則其資本項目收支平衡差額為逆差(順差)。

3.一般狀況

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平衡的一般狀況是其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統計上有“誤差與遺漏”,但其數值不超過其貨物進出口規模的5%;當此數值超過5%時,這個經濟體的國際收支統計薄弱,且國際收支平衡表不夠可靠。一個經濟體的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差額可正可負,其資本項目收支平衡差額亦可正可負。當二者皆正時,這個經濟體國際收支處於“雙順差”的有利狀態,這時候,一般而言,這個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增加;當二者一正一負時,且正者大於負者(的絕對值),這個經濟體國際收支處於“單順差”的盈餘狀態,這時候,一般而言,這個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增加;當二者一正一負時,且正者小於負者(的絕對值),這個經濟體國際收支處於“單逆差”的虧損狀態,這時候,一般而言,這個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減少。

4.支付困難狀況

如果一個經濟體國際收支中出現“雙逆差”,且此“雙逆差”之和大於上年該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餘額,或者其“單逆差”的虧損額超過上年該經濟體的國際儲備資產餘額(其中由債務形成的儲備應除外),這時,該經濟體發生國際支付困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1997年後的6年間,由於國際收支管理不善,世界上共有54個經濟體發生國際支付困難(發生國際收支危機),或則拖欠國外支付(還本付息),或則請求債權人(外國政府、國際金融機構、國際商業銀行等)減免債務,或以股權(財產)換債務。這些經濟體主要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受害國家,主要是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

二、研究國際收支和加強國際收支管理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加強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十分重要。協調好經濟金融領域中的對內對外關係,協調好對外經濟、對外金融各個方麵之間的關係,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提升對外開放條件下宏觀調控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加強對最能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對外經濟、對外金融交往總規模和各項對外經濟、對外金融活動內部關係的國際收支的研究。

我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作用的同時,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性。從“九五”計劃開始(1996~2000),我國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討論和通過當年的宏觀調控目標(1996~2002年為8項,2003年起改為4項),這是我國政府年度宏觀經濟決策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