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1 / 3)

(二)重點發展功能區

劃分我國重點發展功能區遵循以下原則。

門戶城市主導原則:主要體現以門戶城市與區域的聯係為基礎,按照產業聯係、人口集聚、信息和技術交流、生態環境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發展和控製方向為核心,確定功能區的主體空間。

國家戰略資源保障度原則:按照資源集中、大規模分布的現狀以及未來國家經濟發展對戰略資源的需求程度,確定資源開發區。

國家基本食物安全原則:為了確保國家的基本食物安全,在全國範圍內劃分出必要的農業開發基地。

內部聯係與集中連片原則:所確定的經濟功能區內部必須要有密切的經濟聯係,尤其在空間聯係主體方向上要具有一致性;同時,為保證在區域上集中協調和發展戰略計劃的統一實施,在具體劃分中,盡量維持地域上的連片和集中。

縣級行政界限完整性原則: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適當兼顧地級和省級行政區域。在西部個別地區,考慮到縣域範圍較大,且有大片沙漠、高山等人煙稀少地區,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適當打破縣域範圍,將沙漠、高山等區域切除。

現狀與遠景相結合原則:為體現經濟功能區的指導性和前瞻性,劃分結果在現狀基礎上進行了適當拓展。根據“點-軸”理論,拓展方向主要是沿海、沿江和沿重要交通軸線。

空間發展與控製相結合原則:在明確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等對人口、產業集聚的限製條件和承載能力,提出人口、產業發展的空間限製內容和相應的調整方向。

根據上述原則,采用全國各縣的GDP規模(總量、產出密度)、產業規模(總量、產出密度)、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地級以上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就業結構等指標,首先利用綜合經濟指標對全國進行綜合評價,然後按照結構類指標對全國進行類型區劃分,最後利用GIS分析軟件,將上述區域疊置、整合,劃分出都市經濟區(5)、人口-產業集聚區(帶)(10)、能源-資源重點開發區(3)、農業生產基地(6)。

1.都市經濟區

都市經濟區是今後20年我國產業和城市重點發展和集聚區,是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也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經濟的重點地區。

(1)京津都市經濟區。是我國北方最大和發展程度最高的經濟核心區,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門戶。未來將會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第三極,引領著我國乃至世界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成為我國電子信息、通訊設備、生物技術、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最大集聚區;鋼鐵、建材、汽車、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適當控製規模擴張,重點向環保型、節能型和高端產品發展。在產業空間發展方向上,要進一步發揮天津港和京唐港的優勢,建設濱海產業密集帶;鼓勵生產性服務業、旅遊業和科教文化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構建與世界城市相吻合的城市功能。合理引導京津產業的空間轉移,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

重點建設天津集裝箱幹線港和秦皇島支線港,為促進京津以及華北地區、西北地區的對外交流提供現代化支撐條件。加快高速鐵路專線建設,實現以京津為核心的、通達全國各大區的現代化交通網。加強城際快速交通通道建設,以增強城市間的聯係。建立有效的區域協調機製,解決京津地區水資源短缺和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格限製大耗水產業發展,優化配置水資源,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積極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減少地下水超采,恢複地下水環境,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積極利用海水資源,同時重視近海水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2)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也是我國產業和城市人口進一步集聚的重點區域。未來將建成為我國麵向東亞和全球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國際上重要的汽車、船舶、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製造業基地。及時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在結構調整、降低能耗的基礎上,發展鋼鐵、石油化工等基礎原材料工業。繼續強化上海的中心地位及其與蘇錫常、杭嘉湖、寧鎮揚三大城市群的協調發展,統籌和共享區域重大基礎設施,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空間整合和優勢重組,有效引導人口、產業適度集中,促進中小城鎮合理發展。

在都市經濟區發展支撐條件建設上,要強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同時加快快速交通通道建設,增強上海與內陸中心城市聯係,構築以上海為中心的兩小時快速交通圈。在產業和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嚴格保護耕地,積極治理水汙染,改善水環境質量。控製汙染源,緩解湖泊富營養化趨勢,實施以近海水域、太湖、江河幹支流水環境為重點的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減輕環境承載壓力。

(3)珠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區。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門戶地區。在進一步提升港澳金融、貿易、國際航運中心和製造服務業功能的基礎上,“珠三角”地區將成為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光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全球最重要的國際製造業加工基地。發揮區位和深水港的有利條件,積極利用國際資源,在惠州、陽江等邊緣濱海地區,適度發展石油化工、鋼鐵、電力等基礎原材料工業。推進粵港澳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協調珠江東西兩岸產業帶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整合區域優勢、優化城鄉空間結構,重視流動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社會隔裂等問題。

在保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同時,重點建設深圳港和廣州幹線港,形成布局合理、幹支銜接、功能完善的國際集裝箱運輸係統。同時要加快都市經濟區內部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結合的快速客運係統建設。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嚴格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遏製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耕地流失和水汙染嚴重的問題,加快中小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控製城市和工業汙水的排放量,並從源頭上加強水防汙措施,改善水環境質量。(4)遼中南都市經濟區。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門戶和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原材料加工、裝備製造、船舶、石油精細化工、高端鋼材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加快體製改革、大力推進市場化進程,通過資產重組,顯著提高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海洋產業發展和濱海產業帶的建設。積極發展金融貿易、生產性服務業、旅遊業等現代第三產業,提升沈陽、大連門戶城市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中小城市的發展。擴大與日、韓的經濟合作,提高在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提升城市的現代化水平。

繼續建設哈大客運專線,與京滬高速鐵路、青島至太原客運專線相結合,構建環渤海圈快速鐵路客運網。優化港口布局,重點建設大連集裝箱幹線港和營口支線港,加強港口、城市對外交通站場與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站點的結合。該區域是僅次於海河流域的嚴重缺水地區,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節水技術改造,減少城市和工業的用水量和汙水排放量。大耗水產業應向沿海集中,減少淡水使用量。積極規劃和實施從鴨綠江向遼中南地區的調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