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脆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四川大學課題組
一、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類型、分布及其脆弱性表現
(一)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類型、分布
1.生態脆弱地區的概念及特征
生態脆弱地區在國際上稱為ecotone區域(商彥蕊2000)。在生態學中它是指從一種生態景觀向另外一種生態景觀過渡的界麵區域(Gaber1980,Liverman1986)。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外學者和中國地學、環境等領域的學者將ecotone中過渡地帶的思想引入各自研究中,形成生態環境脆弱帶(Kline1979)或生態脆弱帶(牛文元1989)或生態環境過渡帶(Gose1993)等概念。我們認為,生態脆弱地區是ecotone在現實中的一種表征,它是一種具有宏觀性、動態性和過渡性的連續區域,是一種自然與人類活動相結合造成的環境退化、景觀變壞、土地生產力下降及土地資源喪失的地區或地帶。據此,我們可以對生態脆弱地區進行如下界定:所謂生態脆弱地區是指生態環境在自然、人為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生態環境係統或體係抵禦幹擾的能力較低,恢複能力不強,且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逆向演化趨勢不能得到有效控製的區域。
2.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類型
趙躍龍(1999)根據地貌條件、氣候因素等主要成因,將中國分為七大生態脆弱區,並在此基礎上按照景觀生態特征、地貌條件、土壤表現等再細分為若幹亞區。
中國的生態脆弱地區除華北平原區和南方丘陵區外,都集中分布在西部。西部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主體部分。從總體上看,西部的生態脆弱地區各自麵臨著類型不同但同樣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加劇,水資源短缺,植被破壞、森林草原退化。
3.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分布
“八五”國家攻關項目“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恢複技術研究”的成果認為,中國主要有五個典型脆弱生態區:一是北方半幹旱農牧交錯帶,範圍包括東起科爾沁草原經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和黃土高原北部、西至河西走廊東端的52個縣(市)共約25萬平方公裏的地區;二是北方幹旱綠洲邊緣帶,範圍主要包括甘肅、新疆的61個縣(市),麵積約59萬平方公裏的地區;三是西南幹熱河穀地區,主要包括由一係列高山峻嶺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緊密排列的嶺穀相間地區的橫斷山區以及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為主體的自然環境最為多樣化的廣大地域;四是南方石灰岩山地地區,主要包括貴州、廣西的76個縣(市),共約17萬平方公裏的地區,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五是青藏高原地區,麵積共約250萬平方公裏,屬於高寒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全國五大生態脆弱區,除江南紅壤生態脆弱帶外,其他四個生態脆弱帶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即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帶、黃土高原丘陵溝壑生態脆弱帶、西南喀斯特山區生態脆弱帶以及橫斷山山脈幹熱河穀生態脆弱帶。生態脆弱性主要表現在環境的破壞極易導致水土流失、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等嚴重的生態災害。尤其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會更加劇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脆弱性。
(二)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脆弱性表現
盡管各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嚴重程度和範圍並不完全相同,但全球或全國性的重大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在各生態脆弱地區中都有體現。
1.土壤侵蝕
中國是全世界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2的耕地麵積和2/3的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SEI2002),占陸地麵積2/3以上的山地、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易蝕的土壤性質以及陡坡開墾和植被破壞、城市化和開發建設項目擴展等人為活動等是主要原因。
2.荒漠化
荒漠化包括砂質荒漠化(沙漠化)和石質荒漠化等,是土地退化的一種形式。沙漠是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沙漠化是當前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沙漠化土地麵積達160.7萬平方公裏。
3.石漠化
我國西南地區大麵積分布碳酸岩,溶蝕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由於碳酸岩分布區允許侵蝕量低,在長期土壤侵蝕下,形成裸岩石山,即石漠化土地。由於區域自然結構和地理特點的先天脆弱性決定了喀斯特環境人口容量小,其人口容量大小並不取決於最大優勢要素,而是取決於最薄弱的要素,即土地要素。由於喀斯特環境中可耕地比重小,耕地資源質量差,非耕地開發利用難度大,產出率低,限製了區域單位麵積土地的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人口容量小。
4.土壤鹽漬化
鹽漬土是一係列受土體中鹽堿成分作用,包括各種鹽土、堿土及其他不同程度鹽化和堿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也稱鹽堿土。在形成鹽漬土的諸種成土過程中,土壤鹽漬化過程起主導或顯著作用。目前我國鹽漬化土地麵積在80萬~100萬平方公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和華北地區。
5.森林和其他自然植被破壞
森林生態係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森林產品的非持續性開發、農業擴張等是森林植被消失的主要原因。1973~1993年的四次全國森林普查數據表明,我國森林中成熟林的比重已由36%以上下降到28%。由於人工林大多為單一純林,在缺乏多樣性的情況下,森林提供的生態效益遠不及天然林,對火災、氣候變化以及病蟲害也更為敏感。
6.水資源短缺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大,但人均水資源量低。同時,水資源分布的地區不均勻,特別是大多數生態脆弱地區水資源匱乏。目前,我國年缺水總量約為300億~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個城市中有400個供水不足,110個嚴重缺水;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全國城市年缺水量為60億立方米左右。據有關部門分析,由於供水不足,城市工業每年經濟損失2000億元以上,影響城市人口4000萬。同時,水資源短缺也使得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每年農田受旱麵積1300萬~4000萬公頃(2億~6億畝)(毛如柏2004)。
7.草場退化
我國天然草原麵積近4億公頃,大部分分布於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西北草原正以每年100萬公頃速度消失。1950年以來,我國草地生物量已因廣泛退化而減少了30%~50%(SEI2002)。草原退化和消失的主要原因為農業占用、過度放牧和超載以及氣候變化、挖掘藥材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約有近2000萬公頃草原開發為耕地,現大部分已退化。1986~1996年,內蒙古東部34個縣、旗近100萬公頃草原被改造為耕地。全國因草原耕地化已造成約800萬公頃草原沙漠化(SEI2002)。
8.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
盡管中國已經采取一係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複措施,由於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和曆史上濫伐森林、毀草開荒、濫捕濫獵、環境汙染以及人為引入等破壞所造成的影響,目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製。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目前已有16種外來物種在我國形成嚴重危害,僅這些外來物種每年入侵的林地麵積已達150萬公頃,農田麵積超過140萬公頃,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已達1198億元(李文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