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1 / 3)

3.工業集中布局

以重慶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為依托,進行合理布局。集中力量打造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重慶北部新區和渝西城市產業群、川南城市產業群。其他地區工業要向交通樞紐城市內江、達州、遂寧、萬州等城市和工業園區集中。在縣域區內要逐步實現土地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種田大戶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布局方針,盡量減少工業用地。

4.三峽庫區和生態保護區要嚴格禁止和限製開發

三峽庫區是成渝經濟區最大、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此外,還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周邊高原和山區,更是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區。生態建設、保護和環境汙染治理任務十分繁重。在保護區內,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禁止開發的絕對不能開發;限製開發的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國家批準,開發有度;因隨意開發而受到破壞的環境必須進行治理。同時,要切實推進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環境的建設。三峽庫區的經濟結構要慎重選擇,不能發展汙染庫區的產業。

5.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和環境相協調

成渝經濟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很不平衡。城市和工廠大多數臨江河而建,居民依江河而居。雖不缺水,但對水的汙染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廣大丘陵地區,離江河較遠,水資源短缺,經常遭受旱災。為此,在水資源豐富的成渝地區,也要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治理水汙染和解決缺水地區的用水問題。

6.發展勞務輸出產業,鼓勵人口流動

成渝經濟區人口眾多,超過了國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即使經濟有一個超常規的發展,城市化水平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也難容納農村過剩的勞動力。為此,成渝經濟區特別是人口眾多的丘陵地區,要在勞務輸出取得很大成績的基礎上,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進一步把勞務輸出建成為勞務輸出產業,不但要向沿海、向大中城市、向西藏、向新疆輸出,還要瞄準國外勞務市場,承接國外森林采伐、農業開發、油氣田開發、建築工程等勞動服務。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塑造成渝經濟區的特色產業

1.突出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成渝經濟區的特色工業

在產業選擇上,要立足現有基礎,發揮已有產業的比較優勢,重點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資源開發性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高、運輸成本低的高新技術產業,利用本區電、氣、水、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較低的優勢發展有環境保障的高載能、高載水產業,運距短、供本區和周邊地區消費的產業,有競爭優勢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

根據現有規劃,到2020年,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電投產規模將達到5170萬千瓦,屆時成渝及其周邊地區將成為全國“西電東送”的主角。成渝經濟區應充分利用電價低的優勢發展製造業,特別是發展有環境保障的高載能和高載水產業,改變單純向東部送電的格局。

目前成渝經濟區大型火電、水電成套設備的製造,已占有全國1/3以上的份額,30萬千瓦火電成套設備出口和“交鑰匙工程”2/3來自成渝經濟區。隨著大型水電站和火電站建設規模的擴大,在全國市場所占份額將進一步提高。國家作出的“以我為主發展核電”的重大決策,又給成渝經濟區發展核電站的設計和設備製造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成渝經濟區應作出努力,不僅使自己成為國家火電、水電、核電設備製造基地,還應成為電力設計和設備出口基地。

重慶的汽車和摩托車工業,目前已占全國份額的20%,隨著一汽豐田、一汽大眾在成都布局,汽車產量將進一步增加,重慶、成都都上汽車的格局已經形成。我們認為,經過企業間的競爭和合作,將會形成一個車型、檔次合理分工的格局,使成渝經濟區成為西部的汽車工業基地。成渝經濟區有良好的發展飛機製造業的基礎,除生產軍用飛機外,還應抓住機遇,向生產民用飛機擴張,逐步形成一個新興的飛機製造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原來就有較強的科研和生產基礎,隨著英特爾、中芯國際、摩托羅拉、愛立信等著名跨國公司的進入,成渝經濟區的電子信息產業水平和規模迅速提升,完全有可能成為西部地區的芯片製造、封裝、設計、測試基地,軟件開發基地和軍用電子、航空航天電子、汽車電子、機電一體化電子、家用電子的研發和製造基地。

根據以上分析,能源工業、重型裝備製造業、汽車摩托車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完全有可能成為成渝經濟區的主導產業。此外,天然氣化工業和鹽化工業、現代中醫藥產業、新材料工業、食品和飲料工業、鋼鐵工業等都有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前景。建設乙烯等石油化工一直是川渝兩省市追求的目標,正在建設的哈薩克斯坦-中國的輸油管道,為從新疆輸原油到成渝經濟區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醞釀已久的8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將會為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增加新的活力。

工業區域布局要各具特色。能源工業、化學工業、食品飲料工業等主要布局在川南城市群,重型裝備製造業、汽車摩托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布局在成都、重慶和成德綿經濟帶,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輕紡工業等在成內渝、成遂渝沿線城市布局。

2.實行發展高新、改造傳統、繼續推進勞動密集產業發展三者並舉的方針,充分發揮成渝經濟區技術和人力資源優勢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顯著特征。成渝經濟區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其他高新技術產業方麵已有了良好的開端。國外引進、國防科技工業轉移和自主創新是三個重要源泉。成渝經濟區應發揮科技力量相對強大的優勢,依托重慶、成都、綿陽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的平台,盡快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電子信息產品“短、小、輕、薄”,運輸成本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是最適宜成渝經濟區發展的產業。但發展高新,必須切合實際,突出特色,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打出品牌,樹起旗幟,占領一定份額的國內市場,進而向國際市場擴展。成都有條件成為我國西部IT產業基地和內陸型的“班加羅爾”,應加速發展。傳統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成渝經濟區工業經濟的主體,有廣闊的國內市場需求;國防科技工業強大,需求也很旺盛。但兩個方麵都存在設備、技術、工藝落後的問題。為此,成渝經濟區要把振興裝備製造業和國防科技工業放在突出位置,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全麵提升企業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需要。成渝經濟區約有近30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的日用消費品工業、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為大工業配套的零部件工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