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1 / 3)

西部生態-經濟區劃及典型區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課題組

一、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區劃

根據國家氣象局提供的全國700多個氣象站點的主要氣象要素(多數在40年以上的積溫、降水、蒸發、溫度、風)的地麵資料,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西部900多個縣的主要社會經濟數據,國土資源部提供的西部土地利用詳查數據,以及實地調研數據,運用ArcInfo軟件的空間統計分析模塊,模擬全國的地表形勢,從中截取西部地區,重點突出西部900個縣域的生態環境和主要社會經濟活動指標的定量分析;借鑒前人關於自然區劃、生態區劃的研究積累,通過統計分析、空間模擬和實地驗證,把西部地區劃分為28個生態經濟區。為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

(1)西部一級生態經濟區包括東部、西北和青藏三大生態經濟地帶,西部三大地帶之間的差異遠比全國東、中、西三大地帶差異顯著。

西部的東部脆弱生態環境-極強人類活動地帶,簡稱東部帶,是西部地區人口、經濟和城市集中分布地帶,同時也是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矛盾尖銳的地區,其總土地麵積為243.45萬平方公裏,占西部地區總麵積的36.2%,年平均降雨量934.34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474.83毫米,人口占西部總人口的80.3%,耕地麵積占西部總耕地麵積的87.48%,GDP占西部的78.1%,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153.99人。

西北高脆弱生態環境-強人類活動地帶,簡稱西北帶,屬於生態環境高度脆弱、人類活動強的地區,水資源短缺及其引發的生態問題是製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其總土地麵積為210.99萬平方公裏,占西部地區總麵積的31.4%,年平均降雨量152.7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高達2173.93毫米以上,人口占西部總人口的16.4%,耕地麵積占西部總耕地麵積的9.74%,GDP占西部的18.7%,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36.34人。

青藏高原地區屬於極脆弱生態環境-弱人類活動地帶,簡稱青藏帶,總土地麵積為218.39萬平方公裏,占西部地區總麵積的32.4%,年平均降雨量473.8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37.67毫米,人口占西部總人口的3.3%,耕地麵積占西部總耕地麵積的2.77%,GDP占西部的3.2%,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6.81人。

(2)二級生態經濟區包括9大地區:東部、西北和青藏地帶各包括3個地區;三級生態經濟區包括28個區。

(3)西北地區總體上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矛盾突出,生態經濟係統處於不平衡的惡性循環狀態,而且有繼續惡化的態勢,形勢十分嚴峻。生態環境對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約束和製約很強。西部大開發必須始終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優先發展的基礎產業,並長期堅持下去。

(4)西部地區生態經濟類型複雜多樣,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絕不能搞“一刀切”。

(5)黃土高原生態脆弱的貧困區近幾十年人文驅動力對環境演變的影響巨大,政策因素對反貧困和環境整治的積極作用顯著。二、西部“超常規的中心-邊緣重點突破-產業替代-分類引導-區域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西部大開發宜采取“超常規的中心-邊緣重點突破-產業替代-分類引導-區域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一種以西部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良性循環、生態經濟係統結構優化、功能強大、生態平衡為內涵,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方針,在西部實現全麵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一)發展目標的轉變

一是由追求GDP高增長的單一經濟目標向構建區域良性的生態-經濟互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協調的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西部大開發目標轉變;二是由單純的自然資源投入向注重信息資源、智力資源、生態建設的複合型投入轉變;三是由以富地為主向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目標轉變;四是由西部各地一個目標(即追求GDP高增長的經濟目標)向因地製宜、多種目標轉變。

(二)超常規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

(1)遵從生態經濟係統結構-功能-平衡-效益-循環進化原理。

(2)因地製宜,分類指導。不同類型區域根據自身條件與基礎確定各自適宜的發展模式:西部發達的中心城市,經濟發達環境汙染區應以高新技術提升區域產業結構,減少生態占用,增強區域競爭力與發展可持續力;西部重點資源開發區應以循環經濟模式,以高新技術延伸資源加工與資源價值鏈條,形成資源—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體係;西部“老少邊窮”生態脆弱的農牧區在生態保護區域比較優勢的前提下,發展地區特色經濟,形成生態產業鏈,在發展與引資中,注重軟體資源的配置,實現與國內外市場的對接。

(3)建立生態型社會經濟體係。建立資源節約型、生態化的產業結構體係和資源節約型、生態化的社會消費體係,塑造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型的第三產業的區域生態經濟體係;建設生態城市、生態村鎮和生態社區,從根本上協調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同社會經濟的關係,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三)以生態經濟為突破口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戰略

西部產業結構整體落後於全國,產業趨同嚴重,產業粗放經營,傳統產業比較利益下降,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比較利益較高。應根據西部資源比較優勢、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市場需求、生態經濟原理和西部大開發新的目標,對西部產業結構與布局進行戰略性的調整與優化,塑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優化、效益良好、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態型產業結構體係和產業空間格局。

1.積極培育生態產業體係

根據西部區域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應用高新適用技術,大力開發特色生物資源、文化旅遊資源,重點發展旅遊、生態農林牧業、生物製藥、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業、生態保護產業、環保產業、優勢油氣-有色金屬開采加工業、電子信息業,建立生態產業體係。以綠色產業減少或減緩地區生態占用,以生態經濟模式實現資源-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