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基本任務和主要政策---遼寧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綜合競爭力評價
所謂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指一個地區在市場競爭中由基礎設施、生產要素賦存、體製機製與政府管理有效性、市場發育與開放程度、企業競爭力等基本發展要素綜合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這種分析主要借鑒國家統計局嚴於龍創建的方法,在嚴於龍研究體係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地區經濟特點做了一定調整。
運用區域綜合競爭力方法對東北經濟綜合競爭力現狀的比較分析結果如下:全國六大經濟區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序中,東北排在第4位,低於華東、華北、華南,高於西北、西南。在構成區域經濟競爭力的8項基本因素中,東北地區的經濟實力、對外開放度、金融能力和科技存量均排在第4位,政府作用排在第6位,基礎設施排在第3位,管理水平高居各大區首位,人力資本賦存排在第2位。上述情況表明,雖然東北老工業基地綜合競爭力暫時居於全國中下遊水平,但是具有管理優勢和人力資本優勢,而這兩個因素是形成新型製造業基地最重要的、最具主導性的條件,隻要把管理能力和人力資本從傳統計劃經濟體製桎梏下解放出來,足以形成凝聚和提升其他競爭力要素的勢能,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通過分析構成競爭力因素的實際經濟指標,可以觀察到東北經濟發展的具體特征及發展滯後的原因。①東北地區投資率較低,這是製約其經濟實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於投資的軟環境較差、大中型國有企業比重高而且缺乏積累能力、民營企業發展相對遲滯,這些問題都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及其滯後影響有關。隨著中央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明顯變化。②對外開放度居中,產業結構兼具內向型與外向型結合的特點。但要實現更大發展,必須解除重化工業增量資源匱乏、市場增量需求不穩定的瓶頸,走重化工業“兩頭在外”的擴張道路。③財政負擔較重,地方政府缺乏推動公共事業發展和調控市場的有效手段。在構成政府作用的單位GDP財政收入和單位GDP財政支出兩項指標與各大區比較中,東北分別排第6位和第5位。其原因顯然同曆史欠債較多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中直國有企業)比重高有關。④融資能力弱。東北的貸款餘額居全國各大區第5位,人均存款僅為全國人均存款的78%,而人均GDP和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卻僅次於華東地區列各大區第2位。較低的貸存款水平與較高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形成反差,表明東北的即期消費傾向強,消費儲備或投資傾向弱。⑤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列入基礎設施的郵電和公路兩項指標中,東北地區均排在第3位。為發揮地處東北亞腹地的區位優勢,適應振興重化工業對基礎設施依存度更高的要求,東北的京沈鐵路快速通道、北水南調工程、丹東到圖們一線的東部交通幹線、北部與內蒙毗鄰的西邊道等項目都有必要盡快實施。⑥經濟管理水平名列前茅,綜合生產率高於全國水平近40%,將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振興提供有利的支持。⑦科技研發費用匱乏,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成為製約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障礙。東北地區人均科技研發費用居各大區第3位,就業人員人均科研費用11321元。結合東北三省五十餘家骨幹企業典型調查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製約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瓶頸是缺乏精、深加工原材料和精密機械核心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及自主品牌,企業研發經費普遍投入不足,部分優秀企業開發出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技術,由於缺乏向規模生產轉化的投入遲遲不能形成產業化能力;其他多數企業處於投入較少的模仿研發階段,研發經費達不到銷售收入的2%,拿不出創新產品和自主品牌,無法擺脫受製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被動地位。⑧具備人力資本優勢,人均財政教育經費支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在全國各大區中僅次於華北,排在第2位,特別是生產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數量較多,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最主要的比較優勢所在。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產業
實踐證明,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具有依靠大規模的高新技術創新實現替代傳統產業的基礎和條件,依靠現有的工業基礎及其比較優勢形成原材料和重要裝備製造業基地,據此逐漸積聚競爭優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可能是老工業基地實現振興的唯一可行道路。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對東北三省主要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影響力、增長能力和經濟效率進行計算和分析,從中確定帶動區域經濟振興的比較優勢產業。
(一)石油開采及加工業
2003年黑龍江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品銷售額占全國的298%,占全省GDP的222%,區位商為7929,1995~2001年該產業年均增長146%,2001年利潤率比全國同行業水平高245個百分點,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的26倍,比較優勢明顯。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是黑龍江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51%,GDP的103%,2001年該產業的銷售收入占全國同行業銷售收入的79%,區位商為2146,在區域分工中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1995~2001年,該產業年均增長163%,是這一時期黑龍江增長速度較高的產業之一。2001年,該產業的利潤率低於同期全國同行業利潤率水平,人均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國同行業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石油加工業占遼寧工業總產值的163%,銷售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7%、占全國石油加工業的17%,區位商為3706,近幾年遼寧石油加工工業平均增長15%以上,2003年遼寧石油加工業的利潤率為15%,低於同期全國石油加工業的利潤水平(21%),但是勞動生產率為每人229530元,高於全國同行業平均勞動生產率7%,反映了遼寧石油加工企業雖然加工費用成本較高,但是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和加工能力優勢,具備長期增長的能力。鑒於中國工業發展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對於石油化工產品的旺盛需求,以及東北地處東北亞中樞的有利區位,可能在未來較長時期內石油加工業仍將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支柱產業。
(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占吉林工業總產值的397%,其銷售收入占全省GDP的357%,占全國同行業的117%,區位商為5492,1995~2001年該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為213%,工業利潤率比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同行業水平的176倍,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從整體上看遼寧和黑龍江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不具備比較優勢,但從細行業劃分來看,造船業、飛機製造業的各有關指標大多高於全國水平,比較優勢明顯。綜上所述,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將保持和擴大在東北的支柱產業地位。
(三)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003年遼寧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46%,銷售收入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7%、占全國同行業的10%,區位商為2079,1995~2001年該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為114%,但是2002~2003年平均年增長速度達30%,利潤率比全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的平均利潤率低28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僅為全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的71%。根據對企業的調查,近幾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剝離冗員附企,遼寧骨幹鋼鐵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益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並且不斷有國外和省外資本進入遼寧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行業,經過持續的改革、改造與調整,這個產業正迅速提高效益水平,擴張比較優勢,將保持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支柱產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