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1 / 3)

三、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原則及其內容、視角和重點

(一)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原則

1.以消除過大且不合理的城鄉差距、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問題為宗旨

在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及其以前,在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城鄉差距的適度存在,既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的基本前提,又是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典型表征。但是,城鄉差距與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卻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本質區別的概念。隻有當城鄉差距累積到一定程度,由此形成的對經濟社會整體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負麵影響超過一定限度,導致城鄉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關係遭到破壞,或者形成了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機製,導致城鄉發展的矛盾和衝突進入惡性循環狀態時,才能稱為城鄉發展的不協調。統籌城鄉發展旨在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問題,逐步消除過大的、不合理的城鄉差距,轉變城鄉差距擴大化機製得以運作的環境,為建立城鄉發展的良性循環機製、逐步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創造條件。統籌的主體是政府;統籌的目標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統籌的手段是政策、體製或機製創新。但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始終注意:統籌城鄉發展不是要實現城鄉同等或同步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不等於實行城鄉完全相同的製度。統籌城鄉發展也不等於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我國作為一個後發型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需求的迅速增長和資源供給的相對不足,始終是一個矛盾。在此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隻能采取非均衡的路線,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采取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內部非均衡發展有機結合的方式。

2.以加快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改造、增強農民和農村的發展能力為根本

鑒於當前的城鄉差距過大已經影響到城鄉協調發展,在“十一五”時期乃至2020年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關注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能力貧困與收入不平等是緊密相連的(森2004)。撇開政策和體製因素的影響不論,一方麵,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城鄉之間、城鄉居民之間發展能力的差距偏大;另一方麵,相對收入差距的拉大加重了低收入人群的被剝奪感,而收入方麵的相對剝奪可能導致能力方麵的絕對剝奪(森2004),導致相關農民或農村地區遊離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之外,甚至逐步喪失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機會。農民或市民的發展能力,一方麵,取決於農民或市民個體的健康狀況、教育水平、聰明才智及與此相關的社會經濟適應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麵,取決於個人置身於其中的製度、組織、環境所提供的支撐力和選擇空間。現有生產方式不僅影響到農民置身於其中的製度、組織和環境,而且影響著農民改善健康狀況、教育水平、聰明才智及其適應力、競爭力的條件、需求和機會。農村區域的發展能力,是在現有的農村生產方式之下,以農民發展能力為基礎的,農民、農村企業等農村發展主體的發展能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農村組織、製度、環境支撐力的結合體。因此,現有生產方式對於農民和農村的發展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甚至根本性的影響力。在現有的二元結構背景下,城鄉差距擴大化的本質,是分別在現代和傳統兩種生產方式主導下的城鄉之間、城鄉居民之間發展能力差距的擴大化。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工業化、城鎮化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鑒於生產方式對生活方式轉變的決定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把促進現代生產方式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造,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鑒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必然導致農民流動和就業空間的擴大、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和農民發展能力的不適應性迅速增強,應該把加強農民的發展能力建設,促進農民全麵自由的發展,作為促進生產方式改造的重要內容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將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傳統農村與加快改造傳統農民有機結合起來。

為了適應全球化、現代化迅速發展的大趨勢,也為了加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用健康、開放的心態,積極、有選擇、分緩急地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有效借鑒先進國家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發展模式變化和高技術發展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鑒於當前城鄉發展嚴重不協調的現實,鑒於當前我國尚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民和城市低收入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按照以人為本和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要求,應該把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民發展能力的提高,放在更為重要的地位。借此讓更多的農民和農村地區能夠彙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為更多的農民或農村地區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多地獲得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機會,提供良好的支撐平台。這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所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最高準繩,應該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而不是促進物質現代化的再現代化。要防止因片麵強調與國際接軌,導致更多的農民和農村地區同國內發展主流脫軌。

基於上述方麵,今後需要重新審視不加選擇地片麵強調與國際接軌、片麵重視“高、精、尖”的發展思路,在加強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研究、促進高技術產業化的同時,大力支持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自主開發和創新,按照以高技術為先導、中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體的技術進步路線,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就業空間的開拓,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作為一個有影響、負責任的發展中巨國,我國既要有把握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潮流,逐步增強主動適應和駕馭這種潮流的超然氣度、戰略眼光和能力,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又不要在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潮流中隨波逐流、被動適應,從而失去大國應有的風範與穩健。如果為了迎合少數城市高收入人口與國際接軌的需求,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放在盲目追逐當今世界的現代化潮流上,導致為數眾多的農民和城市低收入人口逐步與國內發展主流脫軌,甚至喪失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其結果將是加劇社會矛盾、社會衝突、社會斷裂與對抗,徒增社會協調整合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難度。這將違背統籌城鄉發展的初衷,甚至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迷失方向、喪失根基。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這是應當力求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