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1 / 3)

(二)現代農業建設的技術途徑

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一方麵既要考慮通過農業經營體製的改革來推進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麵又要考慮到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的要求,必然使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越來越高,粗放的外延式生產方式,隻能加劇資源、環境的矛盾。

因此,農業發展必須要改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走內涵式的科技進步道路。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一步增強和樹立依靠科技建設現代農業的觀念。在技術途徑上,應主要做到“四個實行、四個提高”。

第一,實行良種與良法配套和管理的有機結合來提高土地生產率;

第二,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降低投入要素成本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第三,實行後續加工,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來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

第四,實行綠色生態循環經濟、不斷減少農業生態環境汙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概括來說,“十一五”時期我國應逐步建立起協調發展的效益型產、加、銷經營體係,穩定可靠的糧食供給體係,永續利用的水土資源保障體係,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體係,先進適用的科教支撐體係和有序的宏觀管理決策體係,這也將是我國農業和科技發展的長遠要求。

四、“十一五”時期農業發展的基本目標

按照未來人口對食物的需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即需求-供給的綜合研究分析,結合已有資料及文獻,我們認為,“十一五”時期農業發展基本目標應包括維持“三個平衡”、確保“三大安全”和布局“八大區域”三方麵。

(一)維持“三個平衡”

1.食物供需動態平衡

人類生存是靠每天從食物中汲取營養成分來維持的。現代營養學家把食物歸為五大類:穀物、大豆、動物性食物、蔬菜水果、油脂。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不同營養成分完成不同的功能。按照《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要求,保障合理的營養成分攝入量,人均每日攝入能量為9660千焦(2300千卡),其中80%來自植物性食物,20%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77克,其中30%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70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5%。為了維護人體的生命和健康,應考慮兩方麵的問題,一是要有足夠的食物供給,二是要建立健康的膳食結構。前者涉及到食物供需動態平衡即食物安全問題,後者則涉及到人類健康與營養問題。保障食物安全,一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食物;二是最大限度地穩定食物供應;三是確保所有需要食物的人們都能獲得食物。

2.水土資源供需動態平衡

農業是提供人類食物生產的產業。例如,主要生產糧食的種植業在水田和旱地、畜牧業在草原(農區通過飼料發展養殖業)、木本糧油在山地、水產業在淡水區域和海水區域等。一方麵,受多種因素製約,例如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動植物品種的產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等,單位麵積的土地產出率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另一方麵,工業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農業生產用地、用水和用能等。人們需要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但能否提供出必需的水土資源,就應考慮水土資源供需動態平衡問題,其核心則是水土資源安全。

3.生態環境平衡

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係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係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範圍內來回變化。目前,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麵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係統轉變為人工生態係統,嚴重幹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汙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

(二)確保“三大安全”

1.食物安全目標

2010年我國食物安全的基本目標要求是:糧食總產量5.7億噸,油料總產量3400萬噸,糖料總產量1300萬噸,水果總產量7300萬噸,肉類總產量7600萬噸,禽蛋總產量2700萬噸,奶類總產量260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5000萬噸。

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費量分別為:穀物155千克,豆類13千克,食用植物油10千克,蔬菜147千克,水果38千克,肉類28千克,奶類16千克,蛋類15千克,水產品16千克,食糖9千克。

居民營養安全目標:居民每人每日熱量9660千焦(2300千卡),蛋白質77克,脂肪70克;同時,建立和完善中央、省、地、縣四級食品質量控製與安全管理、檢測、預警係統。

2.水土資源安全目標

農業用水資源不能超越現有份額或略有減少,要求農業水產量率提高到每立方米1.4千克。耕地麵積保持在1.18億公頃以上,糧食播種麵積不低於1億公頃,基本農田不低於1.07億公頃。飼料總播種麵積達到農作物播種麵積的1/3,飼料量達到1.9億噸。草原退化勢頭得到遏製,畜禽品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3.生態環境安全目標

草地退化麵積占草地總麵積的比例控製在55%以內;耕地退化麵積占耕地總麵積的比例控製在45%以內;輕度以上土壤侵蝕麵積占全國國土總麵積比例不超過50%;大力防治和減輕土壤、水環境汙染及氣象災害。

(三)布局“八大區域”

依據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糧、棉、油、糖、肉五大農產品的保證供給、發展國家級商品生產基地、一業或幾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原則,選擇三江平原(大豆、水稻為主),鬆嫩平原(玉米、大豆、奶牛為主),黃淮海地區(小麥、棉花為主),長江中遊平原及江淮地區(水稻、棉花、油菜、水產養殖為主),四川盆地(生豬、水稻、油菜為主),新疆(棉花為主),內蒙古東部地區(乳、肉為主),桂南、粵西及滇西南(甘蔗為主)等八大地區作為國家農業布局建設的區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