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家樞紐城市
中國現有特大城市34個,一般都是綜合性的區域中心城市,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核心,也是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十一五”時期,這些城市應被作為國家樞紐城市進行建設。
大區中心城市。大區中心城市包括沈陽、天津、武漢、南京、廣州、西安、重慶等七個城市,它們既是香港、上海、北京三個國際性城市與世界經濟接軌的“二傳手”,又是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樞紐。
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指跨省域中心城市。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稠密,地區發展差異性很大,培育和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十一五”時期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將現有政治中心、生產中心的職能進一步向綜合性中心城市引導。這類城市主要包括哈爾濱、鄭州、長沙、杭州、寧波、蘇州、廈門、蘭州、烏魯木齊、成都和昆明等。
省域中心城市。省作為一級行政區域,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省域中心城市是促進省級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主要是各省省會城市,包括長春、濟南、呼和浩特、石家莊、太原、合肥、南昌、福州、海口、銀川、西寧、南寧、貴陽等城市。
地區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包括省內和省際兩種類型。省域內發展條件的差異性,形成不同類型的經濟區,地方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地級市,經濟輻射力強,成為省內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如大慶、包頭、唐山、柳州和蕪湖。各省相鄰地區往往會出現具有跨省域影響力的城市,成為跨省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如江蘇省的徐州、湖北省的十堰和江西省的九江等。這類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專業職能城市向綜合性功能城市轉變而成。
六、城市體係發展軸
在近二十年時間內,中國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開發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兩個地區,形成“T”字形戰略布局基本框架。中國地域廣大,城市體係發展應采取點—軸—麵相結合的空間開發模式,以點帶軸、以軸促麵,最終實現全國城市網絡式發展的空間格局(圖2、圖3)。
(一)全球城市體係的對接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選擇一些城市密集區為基地、大城市為網絡節點,構造對接全球城市體係的空間結構。
(1)北京—天津—唐山城市密集區為基地,北京—天津為複合核心,天津、唐山等為門戶,帶動華北地區、西北部分地區開發開放。
(2)遼中南城市密集區為基地,沈陽為核心,大連、營口等為門戶,帶動東北、內蒙古東部等地區開發開放。圖2城市體係空間發展三縱兩橫國家軸分布圖(3)山東半島城市密集區為基地,濟南、青島為核心,青島、煙台等為門戶,帶動華北、華中部分地區開發開放。
(4)長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區為基地,上海為核心,上海、寧波、連雲港、廈門等為門戶,帶動華東、華中地區和西南、西北部分地區開發開放。
(5)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區為基地,香港、廣州為核心,香港、廣州、深圳、湛江、北海等為門戶,帶動華南地區和西南、華中部分地區開發開放。
(6)西北部以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為核心,以新歐亞大陸橋為通道,實施東、西雙向對外開放,並進而帶動西北地區開發開放。
(7)西南部以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為核心,重慶、成都、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及雲南若幹對外開放城市為門戶,帶動西南地區開發開放。圖3城市體係空間發展軸線示意圖
(二)三條縱向國家軸
1.東部縱向城市發展軸
沿海經濟帶是中國目前工業基礎雄厚,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水平較高,商品經濟比較發達,交通通訊線網密集,與國內外具有廣泛聯係的地區。自1979年中國實行沿海發展戰略以來,中國沿海自北而南成為全國地域經濟開發最得力、對外最開放的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經濟圈和福建東南沿海城鎮群均分布在這一地區。以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快速客運鐵路專線以及沿海港口集裝箱幹線為主體的東部沿海大通道,要進一步加快建設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軸。該發展軸由沿海、京滬、哈大—京沈鐵路沿線城市發展軸組成。
2.中部縱向城市發展軸
中部城市發展軸由京廣鐵路沿線城市發展軸和京九鐵路沿線城市發展軸組成。
3.西部縱向城市發展軸
包蘭—寶成—成昆鐵路沿線構成西部縱向城市發展軸。
(三)兩條橫向國家軸
1.沿江橫向城市發展軸
長江流域麵積幾乎占全國國土麵積的1/5。這裏積累和聚集了巨大的生產力,人口占全國1/3強,工農業產值則占2/5。將來長江勢必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產業密集帶,開發潛力極大,發展前景廣闊。沿江經濟發展軸地域經濟開發目標,將以長江為樞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流域經濟,逐步建成內外相聯、各具特色、綜合發展、開放式的大流域經濟軸帶,成為中國經濟布局東西聯動的重要通道。沿江國土軸上的一級城市節結點主要以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合肥和上海等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為中心,一級開發軸線主要是由連接一級城市節結點間的交通幹線,如鐵路、公路、水路、航線等主幹線構成。沿江國土軸上的次級城市節結點則以地級城市為主,次級開發軸線由連接一級城市節結點與次級城市節結點間以及次級城市節結點間的交通幹線構成。沿江國土軸上的一級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成渝經濟區,次級重點發展區則主要以沿江分布的中等城市為中心形成的經濟發展中心區。
2.歐亞大陸橋沿線橫向城市發展軸
歐亞大陸橋國土軸主要是指沿歐亞大陸橋由東向西延伸的產業和城市聚集軸線,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縱向延伸100~150公裏範圍的經濟地帶,其西部地區涉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連接歐洲各地的鐵路幹線,是一條貫穿東西、連接歐亞的大動脈,也是中國東西走向的另一條重要的國土軸。歐亞大陸橋國土軸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由東而西基本呈遞減的態勢。歐亞大陸橋國土軸的開發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上,特別是要加大對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線路、光纜、輸油和輸氣管道、大型港口等設施的建設,以及重點生態脆弱區域的恢複和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推進西北地區能源、原材料的開發,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目前,在歐亞大陸橋國土軸上的關中經濟區、河西走廊經濟區已經初步形成,它們將與西安、蘭州等核心經濟區相連接,帶動整個西部經濟快速發展。歐亞大陸橋國土軸的開發有利於發揮連接東亞和中亞的區位優勢,以及農牧業、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和軍工企業的優勢,以亞歐大陸橋為紐帶,加快水利、交通建設和資源開發,形成全國重要的棉花和畜產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