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2)(1 / 3)

(三)有利於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競爭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經濟體係快速擴散與融合,全球性的分工、合作、競爭等關係日益強化。從世界上一些經濟發展較成功的國家來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隻分布在這些國家的某些區域中,主要是以城市群體為中心的地區。城市密集區已成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以及競爭的主體單元。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在地域空間上更多地體現為城市密集區之間的競爭。

推進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將為我國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係提供最佳區域,是有效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和搶占世界經濟製高點的現實需要。城市密集區較好的經濟社會基礎,可以發揮城市間互補的綜合優勢,形成合力,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城市密集區的核心城市,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對各種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可以發展各種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水平分工;城市密集區的中小城市及腹地,可以通過與中心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布局,納入國際垂直分工的行列,從而實現國際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的有機結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沿海城市密集區,具有聯結國內與海外的樞紐地位,擁有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大連、深圳等一批國際性大城市及優良港口,在國內各有廣大腹地和內聯的重點區域,向外各有重點聯係的國家和地區,理應在推動我國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等方麵發揮窗口和前沿作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

(四)有利於完善區域城鎮體係,促進城市自身的健康發展

城市密集區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區域整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通過城市密集區的整合發展,可以將區域內不同職能的城市構成一個具有強大綜合功能的有機體,各城市都有各自的職能特點,彼此間又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使區域城鎮布局和功能體係更加完善。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各大、中、小城市的比較優勢,使大城市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基礎支撐,中小城市獲得集聚和增長的動力,促進區域城市合理等級層次結構的形成;可以引導各類城市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和梯度發展,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促進區域內部城市間的功能分化,形成一體化的城市功能體係。

單個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環境、人口、產業以及發展空間等方麵的問題,隻有通過區域合作,在更大的範圍內協調產業、人口與資源的配置,才可能解決。推進城市密集區發展,可以克服中心城市發展中的局限性,促進大城市自身發展。大城市無節製的單極擴張,勢必會產生各種弊端,如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等。世界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區的培育和發展,是克服單極城市發展局限的基本途徑。城市密集區內若幹城市集群分布,各城市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既能繼續保持並獲得更大的集聚、擴散效應和規模效益,又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單個城市自身的發展局限。通過城市密集區的整合發展,可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將中心城市強烈的增長、擴散能量向周邊中小城市轉移,在區域內產生“二次極化”的新增長極,有利於控製中心城市的盲目膨脹,促進中小城市的增長,使城鎮體係向更為有序合理的方向發展。

(五)有利於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統籌城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人口就業壓力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麵對的重大難點。城市密集區產業和人口的高度容納能力,決定了其必然成為我國吸納人口就業的主要區域。從目前我國勞動力的空間轉移來看,城市密集區是我國吸納外來勞動力就業最多的地區。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僅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密集區就集聚了全國60%的跨省常住流動人口,其人口淨流入量達2867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26%。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城市密集區尤其是沿海城市密集區仍具有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巨大潛力,外來人口流入的規模還將擴大,人口流入的形式也將逐漸由暫住轉為定居。推進城市密集區發展,可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剩餘勞動力提供巨大的就業空間,實現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生態脆弱地區向發達地區的空間轉移。

城市密集區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與擴散,將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城市密集區內多個經濟增長極(即城市)構成的網狀係統,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不僅使城市密集區內各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地區都得到了發展,而且形成了最大化的區域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帶動周邊地區也得到發展。由於我國各地區自然基礎、經濟發展條件和生態條件的差異,地區之間特別是中西部內的地區之間不具備整體崛起的條件和基礎,區域發展不可能整體平行推進,必須選擇若幹自然條件較好、經濟實力較強、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投資環境相對優越的空間地域作為戰略高地。在東、中、西部內有意識地推動城市密集地區的整合發展,可以使我國的經濟增長由點狀拉動過渡到能級更高的區域拉動,更有力地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發展。通過這些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可以為大規模勞動力的空間轉移創造條件,以局部地區的率先高效率發展減輕整體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提高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帶動地區間的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程度的相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