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1 / 3)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戰略研究---中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課題組

一、提出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戰略的背景及必要性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麵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製定我國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戰略要依據並反映國內外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大調整出現新趨勢

人類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次產業革命,每一次產業革命都與科學技術的發明及發現有相當密切的聯係,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引起了國際產業結構的巨大調整。第一次是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以機器大工業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完成了工業從農業的分離,工業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並推動了國際商品交換為主體的世界貿易市場的形成。第二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鋼鐵冶煉技術和化工工業技術發展為代表的電力革命,促使以原料為主體的重化工業得到發展,資本相對集中,資本輸出使國際資本形成,生產的國際化得到初步發展。第三次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以電子技術為先導,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出現和航天技術發展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不僅在範圍上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和全麵性,引起了各學科和技術領域及社會的深刻變化,而且在深度上全麵提高了包括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及勞動者等生產要素的技術含量,促進了重化工業結構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高附加值深加工結構轉變。啟動於20世紀70年代,在90年代出現加速發展趨勢,並繼續延伸到新世紀的以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高科技革命,正在對世界產業結構產生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的、係統的、全麵的和綜合的影響,使世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出現新趨勢。

1高技術的產業化日益成為發展的重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僅技術更新的速度加快,而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不斷加快,形成的新生產領域和產業化範圍不斷擴大。這種科技革命與產業化變動特征決定著以新科技革命為基礎的新一輪國際競爭進入高技術產業化速度的競爭。因此,各國都日益將高技術產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如歐盟的“第六個科研發展計劃”就把基因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運用及信息網絡技術、納米技術等的產業化作為發展重點;日本2001年3月發布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也將信息技術、生命和生物技術、環境保護技術及納米技術及其產業化作為重點;印度著重發展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軟件產業;新加坡的“第三個國家科研計劃(2001~2005)”則將應用為主的科技產業,如將生命科學技術中的藥劑和與醫療保健有關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等。目前,美國的高技術產業占全球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的比重約為36%;日本為20%左右。隨著世界各國高技術的產業化發展,高技術產業將日益成為世界產業結構的主導。

2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成為新趨勢

20世紀90年代後,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在發達國家的比重逐步穩定在20%左右,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大提高,達到70%以上,並成為產業結構的主導。由於新一輪高科技革命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一項科技突破的影響,往往不是僅停留在個別行業和領域,而是將迅速滲透到眾多的行業和領域,並改變這些行業和領域的麵貌。因此,隨著高技術的深入發展,用高技術對傳統產業加強滲透與改造,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促使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又一新趨勢。目前在農業領域:隨著信息化網絡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傳統農業正朝著精確農業、生態農業的方向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也將傳統農業通過高技術的滲透改造與現代化直接聯係起來。在工業領域: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環保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日益發展和運用,對傳統工業的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產生了革命性變化,隨著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柔性化,不僅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加了新品種,而且促使工業生產更加滿足高質量、低成本、低消耗和清潔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服務領域:由於高技術的日益滲透,以高效率的金融業、物流業、谘詢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將為生產和生活提供高品質、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並大大提高經濟發展的社會化程度。

3產業的國際轉移更加深度化和廣度化

產業的國際轉移體現了世界產業結構的區域性調整,隨著新科技革命和高技術產業的深入發展,世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已經並將更多地通過產業的國際轉移實現。產業國際轉移的總規律是,先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輕工業,進而轉移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重工業,一般方向是由發達國家轉移到不發達國家。二戰後的五十多年,世界經曆了約三次大的產業轉移: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聯邦德國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二是20世紀60~70年代,日本、聯邦德國等國轉向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並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三是20世紀80~90年代,伴隨全球新一輪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發展,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並將重化工業和應用型技術大量轉向發展中國家。

目前,麵對新世紀的發展與競爭,發達國家以全球化戰略為基礎和出發點,大大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國際轉移出現日益深度化和廣度化的新趨勢。一是產業國際轉移的速度與規模不斷擴大。1980~1985年世界對外貿易投資總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8%,1995~2000年為38%,2002年達到40%;到2002年,世界對外貿易投資累計超過35000億美元以上。二是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在國家層麵:產業國際轉移不僅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達國家和次發達國家轉移;在產業層麵:轉移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由初級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其中第三產業中的金融、保險、旅遊和谘詢等服務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信息、電子產業)則是產業國際轉移的重點領域;在技術層麵: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將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因而將加快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轉移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轉移的速度也將比以往更加迅速。三是產業轉移區域內部化。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集團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區域內的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迅速增長,並超過區域間的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成為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特點。從全球範圍看,歐盟、北美、亞太經合組織是國際產業轉移最為明顯的經濟區域。如歐盟1/3的對外投資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的;美國對外投資的1/5集中在加拿大,加拿大對外投資的1/3集中在美國;1994~2001年之間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規模年平均增長為1524%。四是產業轉移方式多樣化。產業國際轉移已由原來的比較單一的直接投資和單一股權安排轉換成為包含單一的直接投資和股權安排在內的獨資、合資、收購、兼並和非股權安排等多樣化產業投資和產業轉移並舉方式,其中,證券投資和跨國並購方式日益成為主要方式。1995~2001年證券投資規模在全球資本流動總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並有繼續上升的態勢;1995年跨國兼並金額為2000多億美元,至2001年達到3500億美元左右,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五是跨國公司成為產業國際轉移的主體。目前,跨國公司已控製了全世界生產的40%,國際投資額的90%、國際技術貿易的60%、國際技術轉讓的80%和科研開發的90%是跨國公司之間進行的。由於這些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有51%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因此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及產業結構都有重大影響。六是產業國際轉移出現集群發展的趨勢。隨著區域競爭不斷加劇,產業轉移已由原來單個項目、單個企業、單個產業的轉移轉向產業鏈式轉移,以形成產業的群體和網絡,提升區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