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1 / 3)

(三)高技術產業發展模式

1.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

高技術產業發展路徑呈現出差異化趨勢。美國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同時政府通過各種科技計劃發揮重要的作用。二戰後,日本政府通過高國民儲蓄率、資本市場的內外分割和政府的利率管製,以及通過開發金融、獎勵出口、減免稅收和加速折舊等多種方法(調控性政策),提供給那些重點支持領域中的大企業大量資金,以及鼓勵日本企業將大量的研發經費投入到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韓國的“追趕”是在絕對落後的農業國情況下,與工業化進程同步進行的,韓國政府的幹預力度相對更大。以技術引進為例,在重化工業化時期,由於企業缺乏相應的能力,政府直接參與到重大技術引進項目的談判中,並對合同進行審批。不僅如此,韓國政府並不支持以外國直接投資(FDI)方式進行的技術轉移,而主要鼓勵進口資本貨物(成套設備)、交鑰匙工程和許可證貿易等技術轉移方式,走引進、消化和自主發展之路。印度政府通過製定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計劃和一係列措施,直接或間接地幹預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還是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今後應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轉變。韓國的模式值得借鑒。

2.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我國經濟已經開始了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我國高技術產業化正經曆著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在中、小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一些民營和混合所有製企業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排頭兵。

3.高技術的應用正在從重點行業向傳統行業滲透

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995~2002年年均增長23.9%,高於同期全部製造業產值增長約10.9個百分點,基本形成了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為主,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航空航天器製造業為輔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麵,由於高技術的高滲透性,一些傳統行業在進行高技術改造後也表現了高收益的特征,這些傳統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普遍高於高技術產業。

4.高技術產業正在從重點區域向全國範圍延伸

從區域角度看,高技術產業一直呈現出從重點區域向全國延伸的趨勢,已經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各具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增長帶。高技術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

高技術產業扶植的範圍與階段問題。除了少數戰略高技術領域,對高技術產業的支持,應當實現從重點扶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向全麵普及的轉變,淡化對特定主體和特定區域的重點扶植,應當在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麵給予各類企業平等的待遇,不管其是否屬於高技術產業目錄,是否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也不管所有製為何,隻要確實是在使用高技術和開發高技術的企業,就應當是我們鼓勵和扶植的對象。

5.高技術產業向交叉性、融合性、集成性方向發展

高技術產業組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高技術產業分工模式由垂直向水平發展,發達國家的高技術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常常采取封裝、組件化、模塊化與高技術外包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以工序分工而轉向零件分工和組裝,從而更有利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控製。因此,國際分工的跨國轉移並不必然帶來技術的擴散。

6.從高技術產業自身的發展到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

應當強調高技術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之間的互補性。一方麵,對傳統產業的高技術改造,是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值,調整經濟結構與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麵,傳統產業本身的發展也會對高技術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場,從而反過來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四)高技術產業發展總體目標

2010年,在保持GDP年均增長7.5%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有可能達到9.4%(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9.2%,占GDP約為3%)。2020年,在保持GDP年均增長7%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有可能達到17.7%;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出口份額達10%(2002年為4%)。

可以預期,今後十多年電子信息產業仍將是高技術產業中產值規模和對GDP貢獻最大的行業。2005年預計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居世界第2位,其中軟件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2003年我國軟件和係統集成收入為1600億元)。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在現有基礎上再增長兩倍,銷售收入54000億元,增加值10000億元,出口4000億美元,且以一般貿易為主(200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18800億元,增加值4000億元,出口1410億美元)。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居世界前列。2020年,力爭產業規模為世界第一,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強國,成為全球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研發和製造中心。

(五)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與重點

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市場導向、開放創新”。高技術產業首先是麵向人的需要,很多高技術產業既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也是人力(包括智力和勞動力)密集型,高技術產業中智力的作用比一般產業顯著,調動智力資源是發展高技術產業特別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成敗的關鍵。當前各地都很重視發展高技術產業,有些地方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已經出現產業結構雷同情況,國家有關部門有必要進行協調引導,注意形成配套完善的產業鏈。全麵協調還應包括促進軍民結合,以及將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與解決重大的社會發展問題緊密結合。高技術產業市場變化快,需要緊跟市場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更是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靈魂,在強調自主開發的同時要盡量利用開放的條件,在引進技術的情況下不要忘記消化吸收和創新。

建議以“集聚產業,做實做強,重點跨越,帶動全局”作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戰略。這裏強調集聚產業是著意培育龍頭企業,圍繞該企業形成產業鏈和塊狀高技術產業區。某些高技術產品(例如計算機外設、手機)我國在世界上已占銷售規模第1位,但大而不強,今後的重點是提高工業增加值,增加在產品中自有技術的比重。我國需要追趕的高技術產業的行業很多,就產業的成熟度和我國的基礎而言,隻能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很好地選擇重點,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發展高技術產業時注意配套產業或產品的布局,同時需要注意開發應用,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傳統產業發展。發展的重點:“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信息產業,培育生物與醫藥產業,有針對性地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積極發展新材料和先進能源產業,引導和支持先進環保產業,加大高新技術在先進製造業和其他產業的應用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