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日本家庭教育的理論(1)(1 / 3)

一、日本最早的家庭教育理論家貝原益軒

貝原益軒(一六三0年至一七一四年)因所著的《和俗童子訓》是日本最早的教育子女的體係性教育書,而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德川幕府體製下的江戶時的教育方針是儒教主義式教育。肯定現世的儒教道德觀,實現了中世佛教的統治。

近世的儒學分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古派折衷學派、獨立派等五派。

住在九州的福岡藩儒學者貝原益軒屬於朱子學派。他在引退後到八十五歲去世前的十四年前,以每年一冊至三冊的速度著書。有名的《家訓》、《和俗童子訓》、《文武訓》、《養生訓》等益軒十訓,就是在這期間寫成的。

他在八十一歲時寫的《和俗童子訓》,是日本最早的概括性教育論。在此書中,他提出了“隨年教法”,即提倡應對兒童的不同成長階段,采取相應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從現代教育理論來說,這是符合人的心理年齡發展規律,不同年齡階層的人,認識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教育需要有針對性,比如對五歲年齡的人,實施的教育內容就不能進行十歲的人的教育內容,因為正常的十歲的人,他的認識水平,肯定要比十歲的人要低,要是讓五歲的人進行十歲的人的教育內容的學習,他肯定接受不了,即使教育者付出的努力再大,也隻能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貝原益軒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因人而宜實施教育,他針對五歲、六歲、八歲、十歲、十五歲、二十歲等時期人編寫、使用不同的教材。他的這個教育觀念,要比歐洲教育史上抱有同樣想法的培斯塔羅奇早七十年。

另外,他還在此書中提出了“早教育說”,如:“其父如講求禮節,從小教子,則其子到老年都舉止符合禮儀,懂得與人交往的原則,具有威儀。這就是其父從小教育的成效。”

貝原益軒在這裏強調的其實就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很重要,這時現代人普遍認同並接受的觀念。但是,在貝原益軒那個年代,能把它作為一個教育觀念提出來,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貝原益軒在提出這一教育觀念的時候,舉了一個事例進行反證。

山本井子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個碼頭搬運工,收入極為有限。對於這樣一位父親來說,負擔整個家庭的生活,無疑有一定的難度。由於生活的重壓,山本井子父親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對待家裏的每一個人動不動就拳腳相加。對待鄰居,山本井子的父親也不能很好的相處,吵架相罵的事時有發生。

山本井子自小就生活這樣的家庭中,心理一片灰暗。他總想逃離他的家庭,隻要父親在家的時候,他總尋找借口外出遊蕩。然而他的父親似乎不能容忍他的這一“叛逆”行徑,每每發現山本井子有意躲避他,他就以為這是山本井子對他的藐視和叛逆,於是更為凶猛的一陳拳打腳踢便降臨到山本井子瘦弱的身體上。

在日複一日的這種倍受摧殘和折磨的生活中,山本井子逐漸的對他的父親產生了恨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恨意逐日加深,到後來在山本井子的心目中,他早已沒有了父親這一概念,有的僅僅是對父親的仇恨。

在山本井子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成長為一名大人了,他渴望的得到人的尊重。然而他的父親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仍把山本井子當成一名小孩了,仍然在他想打人的時候對山本井子施於拳腳。

山本井子再也忍無可忍了,他積累在胸的幾十年的對父親的仇恨一下子宛如江水一泄千裏,他抄起一把鐵鋃頭朝他父親的頭部砸去。

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我國的浙江省某縣發生了一起一名高中生殺死自己母親的惡性事件,印發了全國性的教育大討論。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問題是一個隻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存在的社會問題。當然,不同曆史條件下的家庭教育問題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論在那個曆史時期,家庭教育問題都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也不斷的需要人去探討和研究。

早在中世紀,貝原益軒就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問題,雖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的問題還不成體係,也不夠深入,但是他提出來了,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注意。這就是他的貢獻。

貝原益軒還強調,行善道德教育應從小開始,幼年期教育中的家教,尤其至關重要。

貝原益軒的這一教育觀念,至今仍有著現實指導意義。我們始終強調全麵發展,強調素質教育,什麼是全麵發展,什麼是素質教育,在當今世界,可能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從概念上說,都略知一二,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了這一概念提出的真正意義所在呢?全麵發展、素質教育光停留在口頭上不行,而要實實在在真正領回它,貫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