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日本人培養孩子的方法(8)(1 / 3)

每個人的生活格局裏都有不同的期待,你是否也有些期待呢?而這些期待的實現就有賴你的自信了,自信可以讓你在險惡的江湖中打敗很多人。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樂於表達自己,卻疏忽了傾聽。一般人聆聽的目的是為了作出最妥貼的反應,根本不是想了解對方。因為我們常以為天都跟自己一樣,以已之心即可度人之腹。“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曆,是這樣的……”這類反應經常出現在日常交談中。人們總是依本身的經驗來解釋別人的行為,把自己的眼鏡強加在別人身上,卻又怪罪他人“不了解我”。

有位父親曾抱怨:“真搞不懂我那寶貝兒子,他從來不肯聽我說話。”有人問:“你是說,因為孩子不肯聽你說話,所以你不了解他?”“對啊。”那人再次強調,他依然不覺得自己有何不對。那人隻好明說:“難道要了解一個人,不是你‘聽’他說,而是他聽你說?”他愣了一下,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噢,沒錯!可是,我是過來人,很了解他的狀況。唯一使人想不透的,就是他為什麼不聽老爸的話?”

這位父親確實完成不明白兒子的心事,他隻用自己的觀點去揣度旁人的世界,無怪乎打不進別人的心。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

“聆聽”也有層次之分。層次最低的是“聽而不聞”,如同耳邊風。其次是“虛應故事”,“嗯……是的……。”略有反應,其實心不在焉。第三是“選擇性的聽”,隻聽合自己口味的。第四是“專注地聽!”每句話或許都進入大腦,但是否聽出了真意,值得懷疑。層次最高的則是:“設身處地的傾聽”,一般人很少辦得到。

某些溝通技巧強調“主動式”或“回饋式”的聆聽,以複述對方的話表示確實聽到,設身處地的傾聽卻有所不同。前者仍脫離不了為反應,為控製,為操縱而聆聽,有時甚至對說話者是一種侮辱。至於後者,出發點是為了了解而不是為了反應,也就是通過言談明了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世界。設身處地和同情有些差別,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有時人際關係的的確需要一份同情,但卻易養成對方的依賴心。設身處地也不代表讚同,而是指深入認識同一個體的感情與理智世界。

由衷的傾聽可提供“心理的空氣”,當你設自處地的傾聽,不隻是理解個別的詞句,還要用眼睛去觀察對方的表情,用心靈去體會。這樣就可以提供給對方心理的空氣,滿足他精神上需要,這時你才能集中心力解決問題,表達你的意見,發揮影響力。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聽眾,如果你能適時扮演這種角色,將會驚訝對方竟對你如此毫無保留。但前提是,你必須直心誠意地為對方著想,不存任何私心和利用。有時甚至不必形諸言語,僅僅是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動對方。

對於關係親密的人,和他分享經驗將大大有助於溝通。“讀了這本書才發現,其實我從未真正聆聽你說話,但今後願盡心而為,縱使一時間不能作得很好,但我確實真心想了解你,也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其實相信肯定會有人批評,這種傾聽方式太耗費時間。起初的確如此,自己或許沒有那麼大的耐心,可是一旦進入狀況就會如魚得水。正如醫生不能推辭太忙就不經診斷而下處方,溝通自然也需要時間的投資。

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更需要時間的投資。

1、了解孩子喜歡重複做事的特點

日本父母對孩子實施才能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讓孩子重複做某一件事。這對大人來說,似乎是一種苦差事,因為大人們也知道,反複做事是需要相當的耐力的,三歲或五歲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嗎?同時父母們也明白,他們的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孩子本來就喜歡重複做某一件事,孩子越小越是如此。

有的孩子常玩積木,把積木壘起來推倒,再壘起來再推倒。有的孩子在屋子裏不厭其煩地轉來轉去,忙個不停。如果孩子做點有趣的事,那他就會無止境地做那件事。有的孩子愛玩滑梯,除非父母硬把他拉走,否則爬上滑下,玩起來就沒個夠。

由此可見,孩子具有一旦碰上感興趣的事,就會沒完沒了地重複做這件事的特點。重複做事是孩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日本的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幼兒的特有行為——“常同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講,幼兒在事物的瞬息萬變的過程中,心情總是動蕩不定的。所以幼兒想通過“常同行為”來確保穩定感和舒服感。

這種自然性的傾向值得注意。對三歲幼兒來說,玩滑梯或拉小提琴,兩者區別不大,不管哪一種,隻要提供反複做事的樂趣,那麼幼兒就會以大人想像不到的速度玩得成熟起來。不管怎樣,這種重複做事對大人來說是苦差事,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