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對一個涉世不深的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確實是十分必要的。
日本似乎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就十分重視對孩子的金錢觀的教育。
日本人是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的呢?
醫學博士齋藤茂太認為,現在日本一般工薪階層的孩子,隻知道父親每天去上班,錢到了月底就會出現在銀行的存折上,並不了解錢不是白來的,更意識不到錢裏麵裏麵的艱辛之處。然而商人家庭的孩子則不同,他們通過幫忙,知道十日元是從賣掉這個金額五倍、十倍的商品中而來;有了十日元,他有活用的意識,想辦法讓錢再生出利益。
齋藤茂太提出,培養孩子最初對金錢的認識可以讓孩子幹家務,比如刷一次碗二十日元;清掃浴室三十日元,最後加起來一個月共給孩子一千多日元的零花錢。這樣,孩子在花起錢的時候,就不會不知深淺。
日本經濟評論家山本太良介紹了他對三個子女(一個女兒,兩兒子)的教育方針:
“最基本的原則是不在錢上給別人添麻煩。”
“錢是重要的但卻不是萬能的。百分之九十的東西可以用錢買到;百分之十的東西花錢也買不來。而這百分之十常常與百分之九十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
“一定要遵守有關錢的約定。”
“不要向朋友借錢。”
“要錢與借錢是兩碼事,即使是與父母借錢,也要還清。”
山本太良並對孩子進行了金錢意識的實地教育。
當他的長子是小學生時,想要一輛新式的自行車。可是,自己從零花錢與壓歲錢中攢的隻有兩萬多日元,不夠買三萬日元的自行車。他便向父親借了一萬日元,才將自行車買來。
借錢自然要還,這是天經地義的。
父子兩人達成借的錢從每月的零花錢中扣除五百日元的協議。
邱永漢又帶長子去熟人的自行車商店,買到打了折扣的自行車——為的是教育兒子買東西可以講價、便宜買到,而不一定非要付標出的價格。
也許是來之不易的緣故吧,邱永漢的兒子很長一段時間愛不釋手地騎著自行車轉悠……看來,父親必須從講道理與實地教育兩方麵來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意識。
下麵,再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父母是怎樣利用“長電話”這件事,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
現在許多日本父母頭痛於兒女(多為初中、高中生)的長電話。
據NHK統計,在長電話的認識上,兩代人就首先存在著極大差異。
父母大多認為,三十分鍾以上的電話就算長電話,而孩子們認為,一個半小時以上的,才算長電話。事實上,盡管有一天打三四小時的聊天情況,日本現在的初、高中生基礎上平均一天打一小時二十七分的電話。
父母頭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時間與電話費的浪費。
②往往是晚飯時間打來,正是一家聚在飯桌前的時候,重要的電話打不進來。
③內容是日常瑣事,孩子打電話的姿態動作也讓父母看不慣,像是要走不良之路。
④有的在深夜,在自己房間裏打,影響第二天按時上學,生活規律被打亂。
如果問日本父母對此有什麼解決辦法的話,答案卻是百分之五十一的父母無可奈何;百分之二十八忍無可忍的父親多是怒吼幾聲;母親則是拔電話線,或是到晚上睡覺時間,把電話拆下來拿到自己房間去。少數父母采取收電話費的方法。
日本的初、高中生卻認為,電話是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打電話聊天有什麼不可以?”
高中生中許多人都備有BP機、手提電話,他們相互聊今天一天發生的事,學校怎麼樣怎麼樣;因為看不到朋友的麵孔,似乎可以講不與父母講的事,更易於表達一些。
他們認為打電話跟讀報紙一樣,也是收集信息的方式,同時感到有人與自己共同擁有說話這段時間,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有時還會得到朋友的安慰與鼓勵,總是留下點什麼,沒有父母們形容得那麼無聊。
NHK節目《怎麼辦》的嘉賓,從專家的角度提出這樣的建議:有必要花時間建立新的家庭規則。為養成孩子尊重家人、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習慣,父母可以為長電話費計上帳,以長期貸款方式等孩子們成年後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