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許多年輕人都是因為具有隨和、樂於助人的性情而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假如自己始終秉持一份好意待人,轉運的機緣說不定不經意就會來到。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一對老夫婦來到一家旅館,要求訂房。“很抱歉!”櫃台裏一位年輕的服務生說,“我們這裏已經沒有空房了。”
老先生愁眉微鎖,嘀咕道:“我們是從外地來的旅遊者,人生地不熟。在這樣的雨天,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服務生知道,現在是旅遊旺季,附近的旅館全都客滿,要訂到客房,十分不易。要老夫婦不得不在這樣的大雨天出去找一個安身之所,服務生心裏感到不安。
年輕的服務生不忍心讓兩位老人重新回到雨中去。他說:“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可以住在我的房間裏。”“但是……這太打擾你了!”“我要在這裏工作到明天早晨,請放心,你們不會給我造成任何不便。真的,一點也不會!”服務生邊說,邊將酒店的值日表指給老人看,證明自己確需加班,打消他們的顧慮。
老夫婦欣然應允,在服務生的房間裏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們想照價給服務生付房費。服務生婉言謝絕:“我昨晚已經賺到了加班費,請不必客氣!”
老先生感歎道:“你這樣的職員是任何老板都夢寐以求的。我將來也許會為你開一座旅館。”服務生笑了笑,他以為這隻是一個玩笑。
過了幾年,服務生忽然收到一封老先生的來信,邀請他到曼哈頓見麵,並附上往返機票。到了曼哈頓,老先生將他帶到一幢豪華的建築物前麵,說:“這就是專門為你建造的飯店。你對它滿意嗎?”
許多年過去了,這家飯店發展成為今日美國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一個年輕的服務生就是該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喬治·伯特。
喬治·伯特喜遇貴人,不是偶然的幸運,得益於他助人為樂的一貫作風。
播種機會是一種先期投資。《聖經》中有一句話:“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這句話被大多數西方人視為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黃金準則”。付出是會有收獲的,而且禮尚往來的習慣是:送出去的少,收回來的多,你給了別人機會,別人也就會給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