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認清自己發揮優勢(1 / 1)

一個人在進入社會生活之前,有必要進行自我審視,隻有了解自己,才能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但要正確地了解自己,一定要有獨到的眼光。

人心難測,知人難,其實認識自己更難,所以古人說:“人貴在自知之明”,認識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但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做人的一個最起碼要求。認識自己,就好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給自己添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自己更為透徹的體察與認知。有了這份認知,可以少幹很多日後追悔莫及的事情。

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下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自己也許解不出那樣多的數學難題或記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單詞,但在處理事務方麵卻有獨特的專長,能知人善任、排難解憂,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也許在數理化方麵差一些,但在文學創作方麵卻是能手;也許連一張椅子都畫不好,但卻有一幅動人的好嗓子……

認識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短處,並且能揚長避短,給自己確定奮鬥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刻苦認真地做下去,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隻有在認識了自己之後才能自信起來,堅定起來,成為有韌性有戰鬥力的強者。認識自己,充實自己,這樣就不會哀歎:世界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點。

有兩件學林軼聞很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仰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過去了,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看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勤勉,“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致力於祖國的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圃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了一係列成果。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

一個人要做到轉弱為強,首先要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而如何做到正確地認識自己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是“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通過處世方法、處事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麵與同伴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雖然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認識自己的常用方法。應注意的一點是,在比較時,要尋找環境和條件相近的人比較,這樣比較結果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二是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來認識自己。人人都會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而且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怎樣評價自己。當然他人評價比自己的主觀認識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則表明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自己的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自我認知上有偏差,需要調整。然而,對待別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隻注意某一方麵的評價,應全麵聽取,綜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對自己做出評價與調節。

三是通過生活經曆了解自己。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個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點,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麵的性格、才能和優勢,不妨尋找機會表現一番,從中得到驗證。

當在前進的道路上迷茫的時候,首先做的不應當是討論生活本身的公平與否,討論自己機遇的好壞與否,這個時候最應當做的是研究自己,從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並且堅定自己的信念。

“認識自己”被公認為希臘哲人最高智慧的結晶。隻有不斷認識自己、批判自己和改造自己的人,其智慧才能升華,機遇才能不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