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的門洞共有五個,所謂的“五闕”。這五個門洞均為券形,門洞大小不一,中間最寬,高8.82米,寬5.52米,是皇帝通行之門洞,旁邊的門洞寬依次為4.43米、3.38米。券門洞安有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飾有大銅鍍金釘99個和金包龍頭鋪首。
金瓦紅牆,莊嚴雄偉的天安門,竟引無數文人墨客秉筆賦詩。進士胡世安於清順治八年作的《九月二十五日朝散同部院諸老登眺新構天安門》,當屬第一首讚美天安門的詩。詩雲:
象闕冠雲區,曆曆引崇階。
旭光浮金碧,佳氣匝城來。
帶潢疏太液,塵氣辨天街。
懸想重輪夕,煙蕪淨九垓。
王稀端北位,符正協三台。
翅鵲曾標觀,鳳凰已去台。
曷壯勾陳居,名勝扌炎騷才。
緬茲萃王會,銅龍答陽開。
王師拜手語,柏梁匪所儕。
經營成不日,無假梯航材。
攀躋同昔侶,指顧起今猜。
耿耿百年心,老眼重徘徊。
天安門設計者是誰
金碧輝煌的天安門是誰設計的?
有人考證說是蒯祥。
蒯祥生於明初洪武年間,江蘇吳縣一個木匠的家庭裏。他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大工匠。蒯祥受其父的影響,30多歲時,工匠藝術造詣很高。
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所有能工巧匠在北京大規模興建宮殿。蒯祥以其精湛技藝,被入選。由於蒯祥“能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深為主持工程的建築師蔡信、楊青所器重。
永樂十八年宮殿建成,論功蒯祥被提升為工部營繕所丞。到正統年間,蔡信、楊青等相繼逝世,北京的許多營建工程漸次由蒯祥主持。“正統以來,凡百營造,祥無不預”。如對重建三殿、興修南池子一帶、改建諸司衙署於承天門前兩側、新做西苑殿亭軒館、興建裕陵等,蒯祥均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尤以景泰年間營建大隆福寺為最著名。其地今為隆福大廈。當時“壯麗甲於在京諸寺”的隆福寺正殿三尊木雕佛像,鏤刻之精,時所罕見。蒯祥在建築方麵超群的技藝,贏得了眾人的廣泛讚許,被稱之為“蒯魯班”。當時有一張北京宮殿的詳圖現存南京博物館,圖中還把蒯祥畫在上麵,以表彰他的業績。
後來,蒯祥定居北京,擔任建築宮室的官吏,直至工部侍郎。由於他的業績不凡,主建工程頗多,故一般認為是他設計了天安門。
但據故宮博物館古建築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於倬雲先生說,過去大多數人都認為曾經主持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紫禁城宮殿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隻是紫禁城宮殿的施工主持人,設計人應該是蔡信。
永樂十五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在此之前,蔡信已經完成了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與蔡信同時負責營建紫禁城宮殿工程的還有瓦匠出身的建築師楊青、石匠出身的陸祥,其後有木匠蒯祥、郭文英、徐果。宮殿竣工後,蒯祥得到提升,但蔡信卻榜上無名。
天安門城樓上最後一次“金鳳頒詔”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在封建社會裏,其最重要的活動是“金鳳頒詔”。
頒詔分為“登極詔”和“頒恩詔”。前者為皇帝死後,兒子繼位頭一天把新皇帝繼位的原因和日期宣告全國;後者是指有喜慶之事向全國宣告。宣告的文件稱為“詔書”。詔書是用兩尺寬兩丈長的硬黃紙,邊上飾有金龍,紙內寫明詔令之緣由和條款。
在清代,詔書前半部為漢文,後半部為滿文,末尾鈐皇帝的玉璽,最後將它卷成四寸粗三尺長,外用金龍雲紋之黃緞包袱皮包上,橫供於黃架上,並由禮部尚書把它領至禮部,謄抄若幹份,分發全國以便向人民宣告。
頒詔儀式由太和殿始。頒詔當天,禮部鴻臚寺官員預先在太和殿內東側設一張放詔書的黃案,並在丹陛正中設一張黃案。鑾儀衛在丹墀上設黃蓋、雲盤。同時,禮部在午門外設龍亭和香亭,工部在天安門城樓雉口正中設金鳳台,在天安門城樓東第一間設宣詔台。
頒詔儀式開始,內閣學士穿朝服,恭恭敬敬地捧著詔書,安放於太和殿東側的黃案上,皇帝則坐在殿內之寶座上,王公百官行禮之後,大學士捧詔書到太和殿簷下,授予禮部堂官。禮部堂官跪受後,置於丹陛正中的黃案上,行一跪三叩禮,然後跪著捧起詔書,由禮部派來的取詔官以及四名隨員官,用一個鍍金雲朵大銅盤跪接詔書,然後將盛有詔書的雲盤安放在一座黃色九龍綠亭子裏,用16名紅花衣校尉抬龍亭,最前麵為8名紅花衣校尉抬著五彩香亭,鍍金銅香亭內燃著檀香,在儀仗、樂隊及文武官員的護送下,出太和門、午門、端門,前往天安門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