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新評價蘇聯70年的發展道路(2 / 3)

蘇聯人民在20 世紀30 年代創造的工業化奇跡從根本上改變了俄羅斯民族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大大縮小了蘇聯與各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19 13 年時沙俄工業為世界第五位,歐洲第四位,到 1 932 年蘇聯工業超過了法國,1 93 7 年又超過了英國和德國。到 19 40 年蘇聯工業僅次於美國,升為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1913 年時俄國工業僅占世界工業的2暢6%,到1 93 7年時已上升到1 0%,到 70 年代蘇聯工業產量已占全世界工業品總產量的 20%。一句話,沒有 3 0 年代蘇聯工業化,就沒有40 年代蘇聯軍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沒有斯大林及斯大林體製,也就沒有50—80 年代蘇聯在世界格局中的強國地位。

但是,斯大林體製弊病很多,斯大林建設道路問題不少。斯大林高度集權、高度集中的體製,以行政手段搞經濟,企業生產與社會需求完全脫節,生產計劃跟不上社會需求的變化,生產隻講速度不講效益,國民經濟長期處於一種失衡狀態,農業與輕工業生產長期落後,重積累,輕消費,國家強大了,人民沒有富起來。由於這種半軍事化體製僵化,缺乏活力,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改革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並且在20 世紀5 0—60 年代這種改革浪潮已蔓延到整個東歐。

1 95 4—19 60 年是赫魯曉夫改革最有成效的 6 年。他改革的口號是:“一切為了人,一切為了人的福利。”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以經濟手段來管理經濟,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改革先從農業入手,推行包產到隊,經濟核算,集體農民領工資、發獎金,讓農民先富起來。1 95 4 年改革最大成效是市場大規模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這 6 年內糧食生產增長了 60%,史無前例。人們的吃穿明顯好轉。集體農民人均年收入由 1950 年的150 美元提高到 1958 年的600 美元。全國人均年肉製品消費量由1950 年的26 公斤到 1965 年的41 公斤,同期人均奶製品消費量由172 公斤增到 251 公斤,雞蛋從 60 個到 124 個(據查1980 年時中國人均年肉製品消費量為 11 公斤、奶 1暢24 公斤、蛋2暢75 公斤)。1951—1958 年間日用品生產與消費明顯增長,一些耐用日用品(如: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動縫紉機等)已成批量生產,中亞有的農莊 1958 年已看上莫斯科電視節目。小汽車也開始普及。從1 956 年起大、中、小學學生學費全免。1 95 7 年7 月蘇聯黨和政府通過了加快住宅建設的專門決議,僅1956—1958 年間新建住宅 1暢7 億平方米,許多家庭搬進了新居,僅1958 年一年中就有 1150 萬人改善了住房條件。城市基礎設施(水、電、氣、路)建設加快,195 5 年列寧格勒地鐵正式使用。各大城市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商業大樓投入營業,新建的大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湧了出來。這個時期,蘇聯人民才嚐到了市場經濟的一些甜頭。這個時期就是蘇聯市場大規模發展和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時期。

可惜好景不長,武斷專橫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又死灰複燃,改革步伐放慢。首先是農業停止增長,由於人們收入仍在繼續增加,造成了市場供應緊張狀況。食品迅速短缺,尤其是到1962—1963 年街頭上出現排長隊買麵包的現象。日用品供應水平也在下降。國營商店裏的肉、奶製品價格不斷上漲,食糖已很難保證供應。就在1 963 年這一年蘇聯第一次從國外進口糧食,過去一直是向國外銷售糧食。農業落後及市場混亂也是導致赫魯曉夫下台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總體上看,赫魯曉夫改革不成功。在斯大林去世後,在奪取權力的鬥爭中赫魯曉夫表現出超人的智慧和膽量,但在改革中他卻顯得軟弱無力,前後不一。他所做的一切,實際上是在對斯大林經濟體製修修補補。到1 960 年之後,無論是在改革的理論上,還是在改革的實踐中,赫魯曉夫已陷入混亂之中。有人評論赫魯曉夫失敗的根源就在於他是穿舊鞋走新路。有人講他一腳勇敢地跨入新時代,一隻腳卻深深陷在舊泥坑裏拔不出來。還有人講赫魯曉夫是用昨天的思維在今天幹了明天應該幹的事。這裏的要害是他仍在用斯大林的方式(用政治衝擊的辦法搞改革,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管經濟,沒有與國際經濟及市場經濟接軌)、靠斯大林式的舊官僚隊伍搞改革(上層改革,人民沉默,連省部級幹部也沒有充分發動起來),赫魯曉夫的個人理論水平太低,采用主觀主義改革,一會兒往前衝,一會兒往後退。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個性缺點再次造成了言行不一的局麵,改革引起了社會混亂,最後他在1 96 4 年的宮廷政變中被趕下台。他的改革大業也以失敗告終。

1 96 5—19 80 年是蘇聯經濟第三次騰飛時期,其中 19 64—1975 年這10 年比較突出。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後,他整頓被赫魯曉夫搞亂了的經濟,提出了建立新經濟體製的目標,其中心內容是“完善計劃工作及建立經濟刺激新體製”。主要步驟有擴大企業自主權,發揮企業主動性,強調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麵利益相結合。195 6 年 3 月蘇共中央決定對農業實行“固定收購,超額獎勵”的辦法。國家對農業企業固定收購指標 5 年不變,規定指標內平價收購,超出指標則高價收購,優質優價。另外,提出“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方針,即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增強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發展專業化農業,加強農業科研及農業科技隊伍等。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經濟體製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第一,改革計劃體製,擴大企業自主權,調動多方積極性。過去,中央給地方企業下達的指令性計劃指標多達 30 個,19 65年之後減為9 個。從1981 年起,中央給地方下達的計劃指標不是一年的而是五年的,以便地方做長期安排。留給企業支配的利潤大大增加了。19 65 年留給企業支配的部分是總利潤的2 9%,到1 98 2年提高到 41%。獎金在職工收入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從19 65 年的8暢7%提高到19 82 年的16%。這些措施刺激了工業生產的發展。但由於沒有徹底擺脫指令性計劃體製的束縛,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人沒有盡其能,物沒有盡其用。從整體上講,蘇聯經濟仍缺乏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