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俄羅斯經濟轉軌中的問題(2 / 3)

自我封閉導致蘇聯經濟成為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他們無法利用國際分工及國際經驗,他們的產品不必與國際名牌競爭,大量產品隻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因此,多數企業不知道苛刻的消費者需要什麼,也不調查市場變化,產品型號及質量幾十年如一日,遠離國際標準,企業不重視運用新技術,不開發新產品,造成生產技術落後及產品質量的低劣。企業也缺乏改革的動力。幾十年來蘇聯沒有真正獨立自主的企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也沒有能真正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聯出口的多數為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出口並沒有給其經濟發展帶來動力。據查,1987 年,蘇聯對外貿易額僅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與其大國地位極不相稱。1987 年蘇聯出口產品總量 60%是石油、天然氣及初級礦產品,機械設備出口隻占15暢5%,化工產品占3%,消費品占2暢6%。蘇聯與世界科技、國際金融交流的規模更是微不足道,7 0 年中幾乎沒有外國投資及合資企業。盧布也不是國際上的硬通貨幣,這些都是蘇聯經濟落後及改革反複的重要因素。

第四,蘇聯領導人沒有及時地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沒有將科學技術改造與應用當成改革大業的主心骨,造成科技力量的極大浪費。這裏也有一個科技管理體製問題,還存在著一個產業結構十分落後的問題。70 年裏,蘇聯傳統工業過分臃腫,原材料工業企業過分膨脹,軍工企業過分龐大,而新興工業、科技含量較高的高科技企業發展遲緩;第三產業起步很晚,50%的工人在幹體力活。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工業、微電子技術等部門停滯落後。因此,他們的改革沒有活力,沒有改到點子上,改革對經濟發展的推動與刺激無法持久。

事實上蘇聯學者及工程技術人員總數比美國要多 1 倍(1940 年蘇聯科研人員9暢8 萬人,到 1982 年達 143 萬人,占世界科技人員總數 1/4)。但在近40 年中,蘇聯獲諾貝爾獎金的人數不足美國的1/16.1970—1980 年間蘇科技發明年均增長9暢9%,1980—1985 年間 5暢4%,而 1985—1986 年間僅為 3%。國家注冊的發明成果在逐步下降。1981—1985 年中新型設備、儀表儀器總量中隻有15%產品優於國外水平。1987 年,全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在美國取得的申請專利共 57889 項,其中蘇聯專利僅209 項,隻占0暢3%,日本專利8149 項,占14%,西德人的專利5409 項,占9暢3%。

蘇聯的科研經費投入也在減少,而且使用不當。80 年代蘇聯年均科研經費占國民總收入的3暢7%,而美國占8暢8%,按絕對值計算,美國的科研經費是蘇聯的好幾倍。而且蘇聯在軍品科研與開發上投入多,反而加重經濟負擔。這種局麵不改,蘇聯經濟很難發展。而且每次改革一到軍工這個地方就卡殼,無法超越。他們的其他產品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力,也無法占領國際市場。

第五,在70 年裏,蘇聯每次改革都沒有解決生產效率問題。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利用等已成為其改革的痼疾,總改不好。列寧曾說過:“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社會主義製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蘇聯 70 年發展道路中始終沒有創造出新的勞動生產效率,沒有顯示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在70 年中,蘇聯勞動生產率呈下降趨勢:1 966—197 0 年為3暢3%,19 81—1 985 年為 2暢7%。投入的基金產值率不僅下降,而且還出現負增長(即產出低於投入):196 6—19 70 年基金產值率為 -0暢7%,1971—1975 年 -2暢3%,1981—1985 年-2暢6%。蘇聯工業與農業勞動效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以蘇聯官方公布,蘇聯工業勞動效率是美國的 55%,農業隻占其2 0%。可是19 91 年第26 期俄文版周刊枟論據與事實枠披露,蘇聯工業生產效率僅是美國的 25%,農業生產效率僅是美國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