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俄羅斯是世界性的熱門話題。研究俄羅斯應該就是我們常講的“教育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教育麵向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高層領導人特別重視周邊外交,並且把中俄關係放在突出位置上。這就引起人們對俄羅斯問題的普遍關注。在中共中央最高層領導人的集體學習中,曾邀請專家為中央領導講解蘇聯解體和俄羅斯改革問題。200 4 年中俄兩國政府決定:20 06 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到20 07 年將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我們堅信中俄關係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我們對這個國家不抱任何偏見,不帶感情色彩,從國家利益出發,從麵向21 世紀的戰略高度出發,進行全麵科學地分析與了解,對於中國改革大業有益無害。蘇聯的建立與蘇聯的解體是20 世紀人類文明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段實踐。蘇聯的建立把社會主義學說從理論變成了現實,蘇聯的解體又標誌著斯大林體製的滯後及破產。但無論是它成功的經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筆十分難得的財富。我們從中能汲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目前的俄羅斯確實處在虛弱病態之中。但多數人認為,它將在10 年內恢複元氣,到2 01 5年時將粗具規模,到2030 年時將是一個歐洲強國,到2050 年時俄羅斯將又是一個世界級全方位強國。
我個人致力於俄羅斯曆史與文化的研究,一是出自專業與愛好;二是出自信念追求。我堅信俄羅斯是最值得研究的國家,堅信俄羅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俄羅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我一生有許多遺憾和失誤,但在選擇專業上我無怨無悔。這就是我常給學生講的人生三不悔:為師不悔,學史不悔,研究俄羅斯不悔。多年的奮鬥與努力終於使我的夢想成真。我於 19 89 年通過了國家級出國留學考試(時年4 5 歲)。後受國家教委公派,我以訪問學者身份於 19 90 年、1 99 3 年、2 004 年三次留學俄羅斯。我在俄羅斯生活近兩年,走過俄羅斯近20 個州、市、縣,結交了許多俄羅斯朋友,親身感受過俄羅斯民族及俄羅斯文化。
童年與少年時的經曆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我從小就夢想著能去俄羅斯看看。1963 年19 歲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俄語為專業,正因為俄語優美悅耳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我。1 96 1 年從北京師範大學分配到陝西興平小縣城的一對年輕夫婦(張學智和線菊秋)對我的專業選擇影響極大。張老師和線老師都是天津長大的都市人,為了支援大西北,他們來到偏僻小縣一幹就是20 多年,他們把青春貢獻給了大西北,他們也是我的人生老師。他們倆讀起俄語來有一種獨特的樂感,這就誘發了我對俄語簡潔明快、嚴謹悅耳、優美清秀的魅力的無限向往。196 3—19 68年西安外院名師沈尤泰、胡棣華、劉力、明濤、蘇希賓、林金鈴等為我的俄語專業打下牢固的基礎。1 979 年適逢改革開放,我考上陝西師大第一屆研究生(時年 35 歲),我又選擇蘇俄曆史作為碩士專業方向。我的導師朱本源教授、楊存堂教授都是國內有名望的大專家。他們見解深刻獨到,文筆優美動人,很有功底。人生貴有名師指點,高人相輔。朱本源先生194 9 年留學美國回國,才智過人,人稱“江南才子”。1952 年36 歲時他自願到大西北來為國效力,但在1 95 7 年遭受不公待遇(時年 41 歲),後被剝奪工作權利多年(達 22 年),強迫勞動改造,直到 19 79年63 歲時先生才有資格招學生。可先生一輩子無怨無悔,與世無爭,從不怨天尤人,隻是埋頭書案幾十年,苦心深讀馬列原著及西方曆史哲學,先生的人品和學問在校內外有口皆碑。改革開放後他寫的篇篇論文在國內都有反響,是圈內公認的中西貫通的大學問家,他與史念海先生、何兆武先生齊名。他工作到7 3 歲才退休,享受離休待遇。楊存堂先生在 198 0 年就被人譽為“西北蘇聯史研究的一顆新星”,學術成果甚豐,在國內蘇俄史研究上有一定的威望與影響。這兩位恩師的治學精神和道德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益匪淺,受益終生。我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滲透著他們的心血。
俄羅斯是一本寫不完的書。此書稿雖經幾次修改,但仍不盡如人意,因為它隻能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我們隻能盡力收集這個時期內對俄羅斯研究的最新資料,歸納國內外對俄羅斯轉軌及國情研究的一些最新觀點及理論,再加上自己的選擇和研究心得體會。現在人們對俄羅斯研究的新成果還在不斷出現,各種媒體幾乎每天都有關於俄羅斯的報道。我們隻有不斷關注俄羅斯局勢發展的新資料和新進展,才能彌補此書的不足。曆史學訓練造就了我收集資料的習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我竭力想把書的各個章節寫得紮實一些,力求務實得體,並想通對俄羅斯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曆史人物、特定的曆史事件的分析,引起讀者對俄羅斯問題的研究熱情與思索,書稿力爭把曆史、理論、現實結合在一起。但是我們研究的對象——俄羅斯正處在轉軌之中,充滿可變性和不穩定性,我們對俄羅斯的研究還應當不斷深化。
在書稿完成之際,我要感謝我的得意門生趙曉林、劉國華、郭雯、汪婧、郭響宏、師建軍等,他們主動幫我校對,收集資料,打印資料。學報的韓程同誌為本書做了終審校對。我要感謝我的妻子趙蘭蘭,女兒王維雋和王維妮,女婿程軍和楊峰。多年來他們承擔了全部家務,讓我好好備課、寫書。為了幫我寫作,我的妻子年過半百開始自學五筆字型,並用電腦錄入近8 萬字的書稿,此書裏有他們的心血。最後我要衷心感謝陝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吳秉輝先生、責任編輯董玉英女士,他們樂意為人做嫁衣,精心審閱書稿,為繁榮中國學術盡心竭力,值得敬佩。還得感謝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歐亞司司長胡昊、劉俊燕同誌,他們在審查書稿時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在撰寫本書過程中,我參考了不少同仁的佳作,汲取了他們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新觀點。在此,我對他們的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王國傑
1 998年3月完成初稿
20 05年12月完成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