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知道我愛你16(1 / 1)

住在音樂裏的愛

文/程應峰

漢諾威的一個酒吧,勃拉姆斯置身喧嘩的人群裏,用音樂體悟著人生百態,在或歡樂、或悲傷、或喜泣、或痛哭的氛圍中,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淋漓盡致地融入到了他的音樂之中。他新結識的朋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約阿西姆靜靜地坐在酒吧一角,默默地聽著這個酒吧樂師絕妙的演奏,在心底發出了由衷感慨:“又將升起一顆新星。”從無限靈動的鋼琴聲中,他仿佛看見兒時鎮上節日的舞蹈,又仿佛聽見小鎮街坊熟悉的鄉音。

時隔不久,也就是1853年9月30日,在約阿西姆的引薦下,20歲的勃拉姆斯拜見了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應舒曼的熱情邀請,勃拉姆斯在客廳中擺放著的鋼琴邊坐了下來,自由的十指在鍵盤上跳動,空氣中洋溢著生活的激情。這讓舒曼想起了自己的從前,想起了自己新婚時為克拉拉創作的曲子——那經過11個月之久的訴訟成功獲得的愛情,曾奏響了自己的整個生命。

舒曼越來越激動,大聲叫道:“克拉拉,快到客廳來。”克拉拉·舒曼走進客廳的時候,勃拉姆斯停了下來,舒曼興奮地說:“克拉拉,你聽見沒有?聽見這位年輕人的音樂了嗎?”“我聽見了,美妙的聲音將我深深吸引了。”克拉拉的聲音柔和優美。勃拉姆斯抬起頭來,看見克拉拉正微笑地注視著自己,一縷金色的陽光灑在克拉拉的額頭上,她蔚藍的眼睛溫和明亮,一絲愛戀從勃拉姆斯心底升起,那是來自田野的清風,濃鬱醉人;那是海上升起的明月,寧靜致遠;是詩歌,是夢幻曲,美輪美奐。

這年克拉拉34歲。自那次見到克拉拉後,勃拉姆斯一直為她魂牽夢縈。翌年,舒曼由於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投萊茵河自盡被救,之後一直受病痛折磨。這樣的時候,勃拉姆斯停留在克拉拉的身邊,竭盡心力幫助她擺脫痛苦和絕望,陪伴她照料舒曼和他們的7個孩子,放棄了許多出名和賺錢的機會。這期間,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除了交流音樂、談及舒曼的病情外,對個人感情,隻字未提。

1856年,年僅47歲的舒曼病重去世。雖然勃拉姆斯內心深愛著克拉拉,但想到如同父兄的老師舒曼,那一年,他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決定與克拉拉永不相見,以空間隔絕的方式隔絕自己的愛戀。正如詩中寫到的一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不得不用自己冷漠的心,對愛你的人,掘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之後的日子,他無數次給克拉拉寫情書,卻始終沒有寄出過。因為愛,他一生所創作的每一份樂譜手稿,都寄給了克拉拉;因為愛,勃拉姆斯一生未婚。

一直默默思念著勃拉姆斯的克拉拉,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走到盡頭了,在77歲的一天,她親自到書店為勃拉姆斯精心挑選了一份生日禮物——貝多芬的《月光》。禮物寄出十三天後,克拉拉去世了。生日禮物與克拉拉去世的電報同時到達瑞士。急著趕回法蘭克福的勃拉姆斯甚至來不及看清車牌,就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車,因為這個原因,63歲的勃拉姆斯回到離瑞士100多公裏的法蘭克福,坐了整整兩天兩夜的列車。

天蒼蒼,野茫茫,勃拉姆斯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將小提琴架在肩上,拉著一首哀傷的小提琴曲,同時在心裏演奏著花了二十年時間為獻給克拉拉而作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傾訴著四十三年的情愫與四十年的思念。

十一個月後,孤獨的勃拉姆斯帶著對克拉拉的愛,住進了永遠屬於他的靈動而充滿靈性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