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揭秘動物的心靈感應(2 / 3)

截肢以後,傷口漸漸地長好了,小豹給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截肢手術。小豹好像知道,骨折以後傷口會化膿,後果是很危險的。經過自我治療,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

人們發現,一隻山鷸的腿被獵人開槍打斷後,它會忍著劇痛走到小河邊,用它的尖嘴啄些河泥抹在那隻斷腿上,再找些柔軟的草混在河泥裏,敷在斷腿上。像外科醫生實施“石膏固定法”一樣,把斷腿固定好以後,山鷸又安然地飛走了。它相信,自己的腿會長好的。

溫泉浴是一種物理療法。有趣的是,熊和獾也會用這種方法治病。美洲熊有個習慣,一到老年,就喜歡跑到含有硫黃的溫泉裏洗澡,往裏麵一泡,好像是在治療它的老年性關節炎;獾媽媽也常把小獾帶到溫泉中沐浴,一直至把小獾身上的瘡治好為止。

野牛如果長了皮膚癬,就長途跋涉來到一個湖邊,在泥漿裏泡上一陣,然後爬上岸,把泥漿晾幹。洗過幾次泥漿浴以後,它的癬就治好了。

動物自我醫療的本領,引起了科學家很大的興趣。它們是怎麼知道這些療法的呢?現在還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

動物尾巴用處很大

動物身後大都長有一條尾巴,可不能小瞧這條尾巴。

夏天,你可以看到魚在自由自在地遊泳,魚兒究竟靠什麼遊泳呢?根據科學家試驗證明,尾巴是主要推進魚體和使魚兒轉向的器官。魚在水裏靠尾巴的左右擺動,對身體周圍的水施以壓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進。

鳥兒是靠翅膀在空中飛行的。鳥兒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椎骨,藏在體內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鳥兒尾巴上,叢生著又長又寬的羽毛,這些羽毛展開時好似扇子,能夠靈活轉動,便於掌握飛行方向,所以鳥尾在飛行時起到舵的作用。

另外,爬行動物中的飛蜥,哺乳動物中的飛鼠和鼯鼠等,它們在空中滑翔飛行時,靠尾巴平衡身體和控製方向。

澳大利亞的袋鼠的種類很多,其中紅大袋鼠與人差不多高,後肢極為強大,約為前肢的5倍至6倍長。另有一條粗壯而有力的尾巴,長可達3米。平時,它的前肢不落地麵,常用後肢與尾巴支撐身體,成為一隻三腳香爐,以便休息。隻有在吃草時,前肢才落地麵。跳躍時,尾巴像秤杆一樣,維持身體的平衡。

我們常見的馬、牛等哺乳動物,它們也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還長著叢生的毛,當它們奔跑時,尾巴高高豎起,也起平衡身體的作用。

產於非洲尼羅河上遊的尼羅鱷,在世界鱷類中是大名鼎鼎的。這種鱷個頭很大,一般體長4米至5米,大者可達8米,重約1000千克左右。它生性凶暴,又長又粗的尾巴是相當危險的重型武器。它見到牛、羚羊、鹿等哺乳動物,在河邊飲水的時候,會突然將鐵鞭似的尾巴向上一掃,把這些動物打入河裏。然後張開大嘴,飽餐一頓。其他一些鱷類,也能用類似的行為傷害人畜。

在無脊椎動物中,也有用尾巴作為武器的。蜜蜂和胡蜂是大家熟悉的昆蟲,它們的腹部尾端有螫針,與毒腺相通。如果人擾亂了它們,或者搗毀了它們的蜂巢,它們就會用螫針螫人,並將毒液注入人體,使人中毒。

蠍子的尾部有一對毒腺,在行走時,張著雙螫,翹起尾部,遇到獵物或敵害就用雙螯鉗住,尾端勾轉將尾刺刺入對方身上,注入毒液。

蝙蝠白天棲息在較暗的地方,如建築物的縫隙、樹洞或岩洞裏,有的用後肢的爪將身體倒掛,有的匍匐著。每天黃昏和黎明出動,捕食昆蟲,每次活動約一個小時。

蝙蝠在起飛時,很像一個個風箏,從前肢、軀體、後肢,一直至尾巴間,有一層薄薄的翼膜,好像風箏上的糊紙,又猶如鳥兒的翅膀。有的蝙蝠可以自由蜷縮尾巴和後肢之間的翼膜,使其成為籃形。蝙蝠為什麼要偽裝成吊籃呢?因為它們依靠這個法寶,才可以捕捉身體較大的昆蟲。

動物充當信使的真相

鴿子當信使是早為人知的事,但狗、鴨等其他動物也能當信使就鮮為人知了。

1815年,法國的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被擊敗。得勝的英軍把寫有這個消息的紙條,縛在一隻信鴿的腳上。結果這隻信鴿飛越原野,穿過海峽,回到倫敦,第一個把勝利的消息送到了倫敦。

1979年,我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某部一個偵察員得了急病,醫生診斷需用一種藥品,可身邊沒有,如果派人去後方取藥,已經來不及了。他們便用軍鴿去後方取藥,僅用30分鍾就取回來了,使病員得到及時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