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港農業科技園日趨繁忙,隨著入園企業的日趨增加,除了與農業有關的公司希望進入園區,也有其他行業的企業要求入園,楊誌遠自然不能簡而拒之,這其中必定有諸多優質的企業,社港自然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基於此,農業科技園在現有的基礎上,又成立工業園。對入園企業,楊誌遠原來都有把關,但現在也用不著楊誌遠親自過問了,因為農業科技園已經按楊誌遠的布署成立了環評委員會,聘請各行各業的人士為環評委員會委員,並且邀請市民積極參與討論,企業入園,環評持一票否決權,隻要是對社港生態有影響的項目,項目投資再大,也不允許其進入社港。楊誌遠此舉意在長遠,靠長官意誌隻是為一時權宜之計,他楊誌遠自律,幾十年以後呢,那時的書記縣長,是不是也是如此,那麼成立環評委員會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書記縣長多為匆匆過客,社港居民才是社港真正的主人,世代生息於此,對環境的保護肯定不會掉以輕心。環評委員會的成立,就成了製約權力的緊箍咒,雖然此舉不能就此杜絕權力衝動下的不智之舉,但至少會讓權力有所顧忌,唯有如此,社港的青山綠水,藍天碧瓦才能世世代代的保存下去。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社港現在諸事已定,隻要大家各司其職,大家各管各事,楊誌遠現在還真是沒什麼可做了。
楊誌遠這天中午從縣委招待所出來,沒有去縣委,而是讓魏遲修直接上張溪嶺。因為吳建平今天已於省城到達張溪嶺隧道。
張溪嶺通車在即,一條筆直的大道從縣城直通張溪嶺隧道的入口,此時張溪嶺隧道已經全線貫通,正在進行最後掃尾工作。楊誌遠的車一路通暢,經崗亭,直接進入張溪嶺隧道,隧道裏橘黃色的燈光暖暖地照在地上,車行駛瀝青鋪就的路麵上,不顛不簸,隧道雙向,四車道,旁邊另有一條應急車道,砌有隔離護欄,為緊急情況下使用。張溪嶺隧道也是以數字排列,從社港往古城方向,依次排列。汽車穿過1、2號隧道,就到了張溪嶺主峰3號隧道之中,3號隧道為5個隧道中最長的一個,全長2.5公裏,車行沒一會,魏遲修於3號隧道的中部停車,因為吳建平的車已經從古城入口先行到達,奧迪車打著應急燈,於3號隧道的中部不停地閃爍。
楊誌遠走下車,吳建平笑意盈盈地迎上來,與楊誌遠有力的一握,此情景有如兩軍會師,隻是聲勢遠遠不及兩軍會師那般浩大,但對社港而言,兩車相會,同樣極具曆史意義。因為這寓意著張溪嶺交通瓶頸就此打通,天塹已經變成了通途。
吳建平笑問:“楊書記,感覺如何?”
楊誌遠笑答:“一路通暢,無比暢快!”
吳建平說:“公司員工這兩年零二個月加班加點,沒日沒夜,總算不辱使命,提前完工。”
楊誌遠真心實意說:“謝謝!辛苦大家了。”
吳建平笑,說:“你我之間,用不著客氣。”
楊誌遠笑,說:“你我今天也算是一個試通車吧。吳董,現在張溪嶺隧道各方麵都已進入掃尾階段,你現在是不是可以給我一個準確的通車時間。”
吳建平笑,說:“現在通風設施已經安裝完畢,從這兩天的調試情況來看,一切運轉正常,隻有些小問題有待處理,而監控設備,不日就可完工,我想不出還有什麼需要完善的地方。我看不用二十天,張溪嶺隧道就可通車了。”
楊誌遠一算,如果如吳建平所言,那麼張溪嶺隧道最遲於10月10號就可通車,楊誌遠一笑,說:“那好,張溪嶺隧道的通車儀式就暫且定在10月10日這一天,吳董,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