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誌遠說:“以當時會通的財力來說,於書記那麼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沒有於書記當時的大手一揮,就沒有現在的河東新區。犧牲局部,換大局倒也不能說有什麼錯。但現在大局已定,那就有必要為局部考慮了,你不能隻要求人家老街的二千戶近萬名老百姓隻是付出,不予回報吧,隻怕是有些說不過去了。”
戴逸飛一笑,說:“看來楊市長胸有成竹,有想法了。”
楊誌遠是有個不成熟的想法,那是楊誌遠在老街來來回回走過幾趟之後想出來的。那就是將老街先拆除,然後填平抬高,與河東新區成平行線,然後再在原來的地址上,保留老街宋、明建築風格,重新建一條老街,而像關聖殿、浙商會館,江西會館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先拆除,一磚一瓦都按原樣予以保留,等古街建好後,再在原址按原樣重建。如此一來,一條古色古香的古鎮與新區融為一體,互相輝映。
徐海明咂舌,說:“楊市長,這可是大手筆。”
楊誌遠笑,說:“在城市喧囂中,有一條悠悠古鎮,古商鋪、古作坊、古會館、古茶館、古廟宇,古吊腳樓,獨具江南水鄉特色。走在充滿滄桑感的麻石街上,聽一曲韻味十足的會通小調,品一碗甜滋滋的甜米酒,看一場武鬆打虎的皮影戲,對著西臨江,品一壺老茶。會通是不是會因此多了一份曆史的厚重感。”
戴逸飛一笑,說:“楊市長這麼一說,我已是心馳神往了。”
楊誌遠笑,說:“住在十八總老街這一帶的住戶,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條件極差,作為常駐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下崗失業民眾諸多,將十八總老街打造成一條複古的旅遊休閑古鎮,讓居住於老街的百姓擺個小攤,設個茶館,多一項生活的來源,這對拉近會通的貧富差距有好處。”
戴逸飛笑,說:“徐書記說你是大手筆,看來一點都不為過。隻是近萬名百姓的動遷,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楊誌遠笑:“工作量大就不幹了?既然幹這個市長,該幹還是得幹。”
徐海明說:“關鍵還是錢從哪裏來?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得幾十個億的資金吧?說實話會通目前沒這實力。”
楊誌遠笑,說:“所以我隻能說這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得找錢。”
楊誌遠又打了一個噴嚏。
戴逸飛關切地說:“快去醫院看看去。”
楊誌遠一笑,說:“等忙過這陣子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