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使用貨幣按照某種利率進行投資的機會是有價值的,因此一筆貨幣投資的終值高於其現值,多出的部分相當於投資的利息收入;而一筆未來的貨幣收入(包括利息)的當前價值(現值)必須低於其終值,低於的部分也相當於投資的利息收入。
相同的一元錢在今天和將來的價值是不同的。因為人們具有時間偏好——人們在消費時總是抱著趕早不趕晚的態度,認為現期消費產生的效用要大於對同樣商品的未來消費產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一元錢在今天和未來都能買到相同的商品,其價值卻不相同——因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來所產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們的時間偏好使貨幣具有了時間價值。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有美國經濟首都的稱號。在1626年9月11日,荷蘭人彼得。米紐伊特(Peter Minutia)從印第安人那裏隻花了24塊美元買下了曼哈頓島。據說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合算的投資,超低風險超高回報,而且所有的紅利全部免稅。彼得。米紐伊特簡直可以做華爾街的教父。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重新計算,如果當然的24美元沒有用來購買曼哈頓,而是用來投資,假設每年8%的投資收益,不考慮中間的各種戰爭、災難、經濟蕭條等因素,這24美元到2005年就是111638648756011.7546,也就是111.6萬億多美元。買下曼哈頓更不在話下。可見時間不斷變化,貨幣價值也在不斷變化,這就是貨幣銀行學上的貨幣的時間價值。
貨幣時間價值在銀行學教科書的定義為: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時間因素而形成的增值稱為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就可以簡單理解為:今天的10萬元比10年後的10萬元值錢。舉個例子:如果這筆錢放在銀行,假定存5年定期,年利率為2.79%,5年後本利再存5年,年利率不變,十年後則總值為131676元,就比十年前多了3萬多。
但另一方麵,經濟的發展必然和通貨膨脹是如影隨形的。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所謂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領域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經濟現象。假設,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那麼相對於的購買力水平,10年後隻能購買到相當於價值80000多元的物品,相當於平白損失了20000多元,兩者進行對比,十年後實際上相當與多了1萬多。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隻有白癡才會把錢存在銀行裏。”
一般人都知道,以前的錢比現在的錢值錢,現在的錢比以後的錢值錢,一般的理解就是因為通貨膨脹。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如果通貨緊縮呢?是不是貨幣就沒有時間價值了?比如1999-2003年間市場物價一直處於下降的趨勢,通貨緊縮比較明顯。當時人們的感覺是錢越來越值錢,同樣的錢能買更多的東西。顯然貨幣的時間價值不僅僅因為通貨膨脹。從經濟學理論上說,貨幣時間價值是由於三個方麵的原因:從人們的心理上說偏好當期消費,對於未來的消費應予貨幣補償,其次是投資風險溢價;第三才是通貨膨脹的影響。
貨幣的時間價值一般通過收益率來體現。社會平均的收益率一般認為是銀行基準利率。但我國沒有基準利率的發布,且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實際的負利率,顯然不能抵償貨幣的時間價值,其中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通貨膨脹。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曆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也就是說,貨幣用於投資並經曆一定時間後會增值,其增值部分就是時間價值。
§§第二章 理財預備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