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認識社會運行的一個重要方麵。孩子遇到的金錢問題開始體現為購買東西的欲望。對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金錢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孩子認識社會如何運轉的一個重要方麵。平時,爸爸媽媽也應該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樹上長出來的,而是工作換來的。這樣,孩子也逐漸明白了工作的價值。過去,不少父母在孩子提出金錢方麵的問題時,經常難以啟齒,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其實,孩子是有足夠的理解力的,他們也有權利了解社會運轉的這一機製,隻要我們成年人坦然地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聽。
基本原則是,首先,孩子不應該馬上掌握數額太高的錢,比如,爺爺奶奶給的幾百元壓歲錢可以用孩子的名義存到銀行裏,將來上大學用。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延遲滿足,鼓勵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錢積攢起來,幾周以後買個大點的玩具。
讓孩子自己管理一點零花錢,首先可以教會孩子合理分配資源。比如,我的孩子在我給他買冰淇淋的時候,每次都要買最貴的那種。後來,他有零花錢了,自己負責冰淇淋供應了,很快就弄明白如果買便宜一點的那種,他可以多享受幾次。出去旅行的時候給孩子一點錢自己買東西,他很快就發現了不同地方的物價差異,甚至弄清了彙率。
至於如何逐步教孩子管理零花錢,我們剛剛發現了一本翻譯過來的書《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零用錢計劃》,可供大家參考。
讓孩子自己管理一點錢,也可以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從小會利用資源,追求人生目的。在美國讀書時接觸文科的同學,發現有的同學家庭並不富裕,子弟如果依賴家庭,可能上不了這樣閑逸的學科。可是有的人會先去華爾街打拚,積累一定財富之後,追隨自己內心喜愛的學科。記得大學時,讀到愛琴文明的再發現,德國人施裏曼因為童年著迷於特洛伊木馬的故事,為了挖掘出特洛伊城來證實這個故事,他辛苦經商幾十年,終於攢夠了錢來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過去的文化傳統更強調伯樂,更強調三顧茅廬的有道名君,卻忽略了個人的能動性。給孩子一點資源讓他在一定範圍內支配,能夠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動性。比如,我不給孩子買槍和一些卡通玩具,但他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他知道媽媽不大喜歡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他克製自己買冰淇淋的欲望,經過一段時間,他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當然有克製不住的時候,有買來垃圾、轉眼就後悔的時候,但這是他的決定,他自己負責。作為父母,我們隻在大的方麵有所規定,比如不能吃飯前吃冰淇淋,如果玩具有危險性,媽媽可以有否決權,但孩子畢竟有了一個實現自己願望的途徑。
給孩子零花錢之後,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突然變得“惟利是圖”,掉到錢眼兒裏了!媽媽口袋裏掉出的一塊錢,他硬是要歸為己有;買塊糖,幾毛錢的事,她猶猶豫豫,拿起來又放下,讓老爹老媽於心不忍,覺得孩子失去了童心;更有甚者,你讓他幫忙倒杯水,他要收費兩元,你請他拿雙拖鞋,他也要討價還價一番。不少原來打算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父母,到此大感受挫,也就偃旗息鼓了。
其實,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他剛接觸了金錢的一方麵,還沒有學習其他的方麵。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幫助孩子了解金錢的其他方麵的好時機。別人的錢不能歸為己有,因為丟了錢的人會著急的。外麵揀的交給警察,家裏揀的交給父母。家裏的人互相幫忙是愛的表示,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這些道理,都需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告訴給孩子。我們小時候比較缺乏金錢觀的教育,因此遇到這些問題沒有先例可循,就容易懷疑自己哪裏出了問題。其實這正是教育的過程。
讓孩子了解錢能做什麼,僅僅是金錢觀教育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應該了解金錢的局限性。孩子在接觸金錢之初,有時候會非常天真地給所有東西“標價”,這時我們正好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比如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是多少錢也不換的。太外婆留給媽媽的小盒子,別人可能覺得很不值錢,但對媽媽來說,也是多少錢都不換的,因為每次看到它,就想起媽媽小時候和太外婆度過的日子。我們還可以告訴孩子,有的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些更珍貴的東西去放棄金錢。比如,爸爸周末如果去工作,可能會掙更多的錢,可是爸爸愛我們,想和我們一起度假,我們的假期因為爸爸的參與而更快樂,這時候我們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就比金錢更重要。有些東西與金錢的多少沒有直接對應的關係,比如健康和快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