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景仰的人,會用“泰鬥”稱頌他們。如文學泰鬥、武術泰鬥、學術泰鬥、中醫泰鬥、音樂泰鬥等等,那麼為什麼要用“泰鬥”來形容呢?
“泰鬥”是泰山、北鬥的簡稱。
泰山,在山東省東部泰安市境內,古稱東嶽,是中國五嶽名山之首,又名岱宗、岱山、岱嶽。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等名勝古跡。古代帝王常到泰山祭祀天地,如《詩經·魯頌·□宮》:“泰山岩岩,魯邦其詹。”這裏的“岩岩”是高峻的樣子。“詹”是至的意思。這句是泰山多高達,魯國疆域廣。再如《論語·八佾》:“季世旅於泰山。”“旅”是祭祀。
“嶽”是高峻的大山。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傳說是群神所居,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
泰山是曆代帝王封禪祭祀的聖地。相傳上古時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禪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確切記載的到泰山封禪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其中有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章帝劉恒、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清聖祖玄燁、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等。特別是清乾隆皇帝先後10次祭祀泰山。
封禪,“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篇》,後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示。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所以封禪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北鬥,即北鬥七星,由七顆星排列而成,形如水杓(sháo),屬於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也是大熊星座中最明亮的七顆星。北鬥七星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所以古代人敬仰泰山,並以北鬥七星作為指引前進的標誌和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樣就把所敬仰的人、要學習的人稱為“泰山”、“北鬥”,簡稱“泰鬥”。
那麼,它的出處在哪裏呢?
根據《新唐書·韓愈傳讚》上記載:“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原來,泰山、北鬥的由來和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有關。
韓愈,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刻苦為學,為人寬宏通達,能通六經及百家之學,文章自成一家。韓愈善寫古文,反對駢體文,主張文以載道,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
由於韓愈在文學方麵的成就,死後他的文章被人們廣為流傳。因此,人們為了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與敬仰,就把他比作泰山;同時也把韓愈比喻成老師,能夠指引學習的方向,就如北鬥七星一樣,這樣又把韓愈比喻為北鬥,二者綜合在一起就成了“泰山北鬥”,簡稱“泰鬥”。
後來,“泰鬥”就被引申用來比喻在某一方麵表現傑出,為大眾所崇仰、學習的人物。如,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畢德顯、曾呈奎等等一大批科技泰鬥。他們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他們的愛國精神,為國家奉獻畢生心血的決心和意誌更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