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商人”的曆史(1 / 1)

《韓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yǔ)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這裏的“弗靡”指奢侈之貨。拋開韓非子要表達的原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人販賣貨物,由此產生了商業。

《國語·周語上》:“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供其上。”這話裏已經有了商人。而和商人有關聯的詞語是“商賈”,商賈是商人的統稱。《孟子·惠王上》:“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可見商業在先秦就出現了,也有了專門從事商業的商人了。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詩:“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意思是說,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做茶葉生意了。

那麼,為什麼從事買賣的人又稱為“商人”呢?

“商人”這一稱謂,源自於古代的商朝。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的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在河邊吞吃玄鳥掉下的蛋,因而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任命他為司徒,又被封在商地。後來,商族到成湯時已是強大方國,而成湯在伊尹輔佐下,滅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後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商,建都亳(bó,地名,今山東曹縣南),曾多次遷徙。

契封於商,商是地名,商族之名從商這個地名轉為朝代名稱。商王盤庚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因而商也被稱為殷、殷商。

據專家考證,從出土的甲骨文及殷墟遺物中發現,殷商時期即已大量使用貝幣,有人經營各地的商品,商業往來發達,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早期城市。如《尚書·盤庚中》中,孔穎達疏:“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大意是說,貝類是水生動物,古人拿它的殼作為貨幣,相當於現在用的錢。

貝幣的計算單位為朋,“朋”的原意是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相傳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如《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商代的甲骨卜辭多見“貝朋”、“取貝”、“錫貝”等語,青銅銘文常見“貝十朋”、“錫貝五朋”等紀錄。

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論述說:商朝“手工業種類很多,而且分工頗細。”“商朝早有商業,貝產在海邊,玉產在西方。盤庚稱貝玉為‘好貨’、‘貨寶’,想見殷用手工業製品和外方交換。周公允許殷民牽牛車到遠方做買賣,得利來孝養父母,想見殷小人(自由民)中有一部分人經營商業謀生。”

商朝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商品交換頻繁,貨幣的使用,間接輔助商業發展,促進商貿活動。此外,甲骨文中也有舟、車之類的象形字,可以證明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為車和船,這為商品交流、流通提供了便利,交易範圍更廣、更遠、更多。

另據《尚書·酒誥》中載,殷商遺民“肇牽車牛,遠服賈用”,說商民牽著牛車到很遠的地方從事商業活動。由此可見,商朝滅亡後,殷商遺民失去土地,謀生困難,過著被監視的生活,為了生存,因此就繼承商朝的經商傳統,往來各地販賣貨品。

由於商民善於做買賣,人們就習慣的將從事買賣的人稱為“商人”。因此,後來有“商(職業)出於商(朝代);商人(從事買賣的人)出於商人(殷商遺民)”的說法。

此外,古書典籍中亦常見“商賈”一詞,如《周禮·天官·大宰》:“六曰商賈(商人的統稱),阜通貨賄。”鄭玄注:“行曰商,處曰賈。”意思是說,做生意的人能使貨物流通而不感缺乏。東漢鄭玄箋注《周禮》時認為,商即“行商”,指往來各地販賣貨品的商人;賈即“坐賈”,指在固定的地點設立商店,招徠客人買賣東西,稱坐商。後來,漸漸不再有行商坐賈之分,凡是從事買賣行業的人泛稱為“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