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袍澤”戰友情(1 / 1)

《詩經·秦風·無衣》是秦國的一首軍歌,寫出了士兵們同甘共苦、團結一致的戰鬥意誌和樂觀精神。詩中也高度讚揚了軍中戰友之間的“袍澤”情誼。

那麼,為什麼古代稱軍中戰友為“袍澤”呢?

“袍澤”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天官·塚宰》:“掌王之燕衣服。”漢鄭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澤)之屬。”清朝孫詒讓《正義》:“案澤、□字通,《詩》箋、《雜記》注及《論語·鄉黨》皇疏引鄭注並以袍澤為褻衣。”

按鄭玄箋注,是說掌理君王日常閑居的便服,有頭巾、睡衣(或說被子)、內衣之類的。這裏的“袍□”是指貼身內衣,尚無軍中戰友之意,而依清朝孫詒讓《正義》記載:“袍澤為褻衣”。褻衣,即貼身的內衣。

袍澤,開始用來指“軍中的戰友”,則源自於《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首詩主要是表現秦軍戰士出征前,同仇敵愾的高昂士氣。

袍,長衣。如漢朝史遊撰《急就篇》卷二曰:“袍襦表裏曲領帬(裙)。”唐顏師古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這裏指戰袍。

另“與子同澤”,東漢鄭玄箋:“□,褻衣,近汙垢。”及宋朝《朱熹·集傳》:“澤,裏衣也。以其親膚,近於垢澤,故謂之澤。”澤,通“□”,貼身內衣,即汗衫,俗稱“汗褟”,貼身的單衫。因其貼身,近於汗垢,故稱之。也就是內衣。

古代男子凡穿著袍服,必先穿澤﹙褻衣﹚,再穿袍﹙長衣),再加中衣﹙穿在小衣之外、大衣之內的近身衣物﹚,最後再加禮服。如清朝孫詒讓《正義》:“蓋凡著袍襺(jiǎn,同‘繭’。絲綿袍)者必內著□(zé,內衣,貼身衣褲),次著袍(páo,長衣,外衣),次著中衣,次加禮服為表。”

由此可知,袍、澤都是古代衣服名稱。同袍,本義為同穿一件長衣;同澤,本義為同穿一件內衣。當然,能夠同穿一件衣服,就表示雙方感情深厚,也就是指戰士間相親相愛,故“同袍”、“同澤”都作為軍人間的互稱。

此外,“同袍同澤”亦指共穿一件衣服,原是形容軍中士兵相互友愛,同仇敵愾,後用來形容軍中同事之間患難與共的情誼。因此,後來“袍澤”就成為軍中戰友的代稱了,如袍澤故舊、袍澤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