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孩子的獨立能力意識的培養(1 / 1)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家長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家長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家長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孩子園,家長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隻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缺少必要的反複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那麼怎樣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家長缺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著或碰著。另一方麵是家長的怕麻煩,有些家長對家長說: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責任心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孩子的家長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時,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他就會喪失做人的一種能力,無法站在已有的經驗高度上體會對他人的責任心,包括對父母。這個男孩一定認為父母既然能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麼他們自然可以處理好這種焦慮,自己完全不用理會父母的這種焦慮。事實上,這種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養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

孩子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中,碰到的坎坷會很多,也許他們會摔倒在地碰破了皮,也許會因為夥伴的之間誤會而傷心哭泣,也許會因為某個願望未實現而灰心失望。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關注這些事情,即使能夠關注,也會因為過度的關注而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依賴。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在廣闊的天空裏學會磨練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家長們經常會看到低年級的學生家長不但每天接送孩子,而且替他們背書包,一直把孩子送到座位上,甚至就連一個椅墊也要親自為孩子放好。現在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空間,即使他們一次做不好,兩次做不會,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他漸漸地學會了很多事情,給了你很大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