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雖受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影響,然而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畢竟充分地反映著盛期文藝複興整個社會的理想。拉斐爾的長處是善於吸收他人藝術的長處,憑其藝術的本能在自己的美術創作中體現出這個時代對古典美術理想的追求,正如德國詩人兼評論家歌德所說的,拉斐爾根本用不著去仿效古希臘八,因為他自己在思想和氣質方麵接近於古希臘人。
作為文藝複興時期三大藝術巨匠之一的拉斐爾·桑齊奧(Rapha。1483-1520)生於烏爾比諾,卒於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其父是烏爾比公爵的宮廷畫師。他幼時即從父學畫,有極好的天賦,後來轉入佩魯基諾門下,至1500年底已學成出師,獨立承接任務。拉斐爾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吸取前輩優秀成果並能真正領會,然後融會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優雅、細膩的畫風。他的藝術以和諧明朗的構圖和秀美的風雅的形象獨樹一幟,極受當時人們的歡迎。《三美神》是其早期的作品,很明顯地體現出寧靜柔美的風格,而且又借鑒古典藝術的精華,達到靜中有動、美而不媚的境地,其構圖也開始講究均衡與集中的效果,他這種古典秀美的風格在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啟迪下日趨成熟與豐富。此畫中的人物,既沒有中世紀那種消瘦痛苦的模樣,也不像威尼斯畫派那樣過於放蕩不羈,她們恬靜、安寧,具有賢淑而秀美的個性,拉斐爾筆下的人物形象,是真實美和理想美二者的完美結合。
《聖母的婚禮》是拉斐爾的早期代表作。拉斐爾是個有豐富想像力和無限創造力的畫家,這幅畫的題材雖然是人們熟悉的宗教題材,在拉斐爾畫來卻有全新的藝術意義。在構圖上還不脫佩魯基諾的窠臼,但均衡與集中的效果卻更為突出,顯得嚴謹、清晰。前景中的聖母馬利亞和其夫約瑟的形象端莊文雅,富有清新純靜的氣質。左邊是馬利亞的女伴,右邊是向馬利亞求婚遭到拒絕的青年。背景上占據畫麵不少地方的一座十六角形古典風格的禮拜堂建築的描繪特別引人注目。
《耶穌的複活》是拉斐爾為梵蒂岡宮繪製的巨型壁畫之一。畫麵以雲層分為兩半,上半部表現複活的基督及諸聖徒,下半部表現基督正在為患病的少年驅魔。拉斐爾遵循人文主義的思想原則,給予地上人們的形象以享有無限自由的權利,人絲毫不受神的支配和影響,人是被描述成從神權思想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獲得獨立發展的自由力量。在這幅恢宏巨大的壁畫中,拉斐爾發揮他在裝飾繪畫方麵的天才。他的壁畫已帶有功用性,能與建築物融為一體,然而又不附麗於建築物,具有獨立的藝術意義。此畫麵人物眾多,拉斐爾卻處理得有條不紊,好似一部交響樂,中心突出,統一和諧,節奏分明,而每個細節都有其獨特的風采。拉斐爾處理此畫中眾多人物時,善於捕捉人物的重要特征,充分發揮其細膩、嫻熟的素描技藝,有時也從現實中去尋找藝術原型,故此宏宏巨製的大型壁畫又顯得生動無比,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拉斐爾集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風格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藝術風格。他除了極為出色的藝術天賦,還有一種驚人的能力:他善於吸取他人藝術的長處,憑借他自己的藝術才能在自己的美術創作中體現出這個時代對古典美術理想的追求。《波爾宮火警》是拉斐爾的巨型壁畫之一,描繪的是聖經故事:波爾宮失火,人們搶救不及,教皇祈禱上帝,火自動熄滅,顯示了聖主的巨大力量。但拉斐爾的意圖並不在此,具有神力的教皇被安排在遠景中極小的一個陽台上,重心是前景上人們在大火麵前的情景,左邊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救援,中間是驚慌失措的婦女和小孩,右邊則是幾個提水正在奮力滅火的婦女,值得一提的是此畫中心的人體明顯受米開朗基羅的影響。拉斐爾的此幅壁畫具有喬托所創的紀念碑式的宏大風格。
從16世紀起,許多著名的畫家在描繪肖像畫時拋棄了他們在繪製宗教題材時所采用的理想化創作手法,而采用寫實手法,以求忠實地再現所畫對象的外貌和精神世界。這種寫實畫法的創始人是拉斐爾,這在意大利肖像畫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美麗的女園丁》是拉斐爾眾多聖母畫像中頗有特色的一幅。此畫采取的還是“萊奧納多式的金字塔形”構圖,以女園丁的美麗秀雅的麵龐為金字塔的塔頂,她的坐姿和兩個可愛的幼童為金字塔的基部,構圖飽滿而沉穩,以佛羅倫薩郊外景色為背景,這種處理肖像畫背景的方法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已有先例,不過在拉斐爾的筆下來得更為從容、自然。背景的色調與畫麵人物的表情、著裝顏色十分協調,既互相補充又相互襯托,充滿一種自然清新之氣。女園丁隨身攜帶的《聖經》同時又把無所不在的宗教氣氛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