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意大利,在崇高和諧的盛期文藝複興美術風格的後麵,潛伏著社會危機。意大利麵對四分五裂的局麵,國民經濟逐漸衰退,1527年外國雇傭兵衝進羅馬城,驅逐教皇、搗毀古物、褻瀆聖物、奸淫修女、搶奪財物,千年名城的斯文喪失殆盡。另一方麵,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衝擊了傳統的信仰,人文主義的思潮動搖了,惶恐、憂患、失望成為人們的普遍情緒,這便是16世紀20年代起樣式主義美術風格在意大利首先產生和流行的社會背景。
樣式主義這個專用名詞,隻是專門指1520年至1590年間意大利的某幾位美術家的一部分作品的風格,因為這個名詞是直到20世紀初的西方美術家們所杜撰出來的。實際上,樣式主義的美術作品還是比較容易辨認的。一般來說,樣式主義美術作品首先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現裸體的人物的,這些裸體人物往往具有古怪而扭曲的體態和發達而誇張的肌肉;其次,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往往隱晦朦朧,較難被人看懂,其主要情節往往挪到背景中不惹人注意的角落,或被淹沒在許多跟主要情節並無直接關係的、由許多人體構成的畫麵之中。第三,樣式主義美術作品有著誇張的透視和人體的變形;第四,樣式主義美術作品在色彩方麵比較生動,並帶有某種刺激性;第五,樣式主義雕塑家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是使觀眾能從四麵八方全視角範圍來觀賞雕塑,因而要求雕像的外輪廓必須從各種不同角度去看均能顯得舒眼流暢樣式主義(Mannerism)是意大利16世紀中後期的美術流派,代表著盛期文藝複興漸趨衰落後出現的追求形式主義的保守傾向。樣式主義一詞源自於意大利語maniera,兼指藝術風格及生活風度,並含高雅優美之意。16世紀20年代以來,一批仰慕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典雅風格而又務求新奇的藝術家,以追求風格自居,遂被人視為樣式主義流派。此詞從17世紀起漸含貶義,有裝模作樣的譏諷意味。1920年以來,西方美術史界對樣式主義重新作了評價,認為它是盛期文藝複興和巴洛克美術之間的自成一格的流派,其風格演變自有其社會背景,並在西歐形成國際影響。
然而樣式主義繪畫和雕塑作品並不能概括16世紀意大利美術的全貌,樣式主義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因而其特征也是不勝枚舉的。因此,樣式主義美術家是有意識地追求某種較為極端的形式,他們熱衷於用複雜的形象和動作來表達美術家內心的騷動不安和壓抑的情感。這種藝術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的動蕩不安的局勢。
朱利奧·羅馬諾(約1499-1546)是著名的樣式主義建築師兼畫家。他早年在拉斐爾工作室擔任主要助手,然而由於他的師傅名聲太大,以致羅馬諾本身的藝術特色沒有機會得到充分發揮。隻是在拉斐爾去世後,羅馬諾才開始獨立創作,在建築和繪畫兩個領域裏都施展了他的才華。羅馬諾設計完成了泰府邸的全部建築和壁畫,其中猶為有名的是兩套規模宏大的壁畫。第一套壁畫是《波賽克大廳壁畫》。它取材與古羅馬神話,整套壁畫中最為壯觀的是丘比特與波賽克婚宴場麵。在這個場麵中,奧林匹斯山上的許多神仙、山林水澤女神、羊腿人身的薩提爾以及一些動物,都喜氣洋洋地在以孔雀綠色為基調的樹林裏縱情作樂,顯得氣勢宏偉感人。
《巨人的植滅》是羅馬涪一幅展示駭人聽聞的恐怖場麵。選自於羅馬神話的另一段故事:巨人們要造反,想要攻占諸神居住的奧林匹斯山,因而觸犯天規。諸神之王米必特以霹靂為武器,擊敗了巨人們的反叛,並置巨人們於死地。畫中倒塌的建築跟巨人們的軀體纏繞在一起,而奇特的空間處理則加強了畫麵的恐怖混亂的感覺。
蓬托爾莫(Jacopo da Pontormo,1494-1557)是樣式主義的另一位著名畫家,生於蓬托爾莫,卒於佛羅倫薩,原名稚各布·卡魯奇,後以出生地命名,曾學習過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為佛羅倫薩後期的代表人物。之後,他在創作時力求標新立異,不惜違反常規,顯示了樣式主義傾向。他的作品主要是表現幻想、荒誕、詩情和靈與肉的痛苦折磨,畫風奇特,呈現出一種別出心裁的美。《基督下棺》一畫作於1525-1528年間。就此祭壇畫畫麵本身而言,即沒有棺材也沒有十字架,其確切內容並不很明了,故也有人稱此畫為《基督下十字架》。此畫人物眾多,人物身形修長而姿態各異,麵龐皆具有類似特征,氣氛惶惑緊張。人物把前景填充得很滿,幾乎沒有空隙,整幅畫沒有焦點和中心,所有的人物均沿著畫框邊沿扭動著,沒有一個是靜止的,畫麵有一種模棱兩可的神秘氣氛和騷動情緒,右邊聖母背後有一個回過頭來的男子,是畫家本人的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