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老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凡是答應老人的事情,千萬不要食言,否則老人會感到沮喪和失望。
老年人需要幫助和照顧,但需要注意的是,做子女的不要包辦一切。老年人有選擇食物、衣著、娛樂、社交對象的權利,這些都要尊重。對老人力所能及的家務和日常瑣事,不應一概包下,讓老人稍事勞作,一方麵可以活動他們的筋骨,同時還可以讓他們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讓他們覺得還沒有老。
趣味閱讀
大樹的故事
有一個小孩,經常到大樹下來玩耍,大樹很喜歡他,小孩也喜歡大樹。每當小孩玩累了,就靠著大樹睡上一覺。
一次,小孩很久沒來,大樹感到很寂寞,當這個小孩來的時候,大樹高興地對小孩說:“來啊,我陪你玩。”小孩嘟著嘴說:“不要玩了。”大樹問他為什麼,小孩說:“別的小孩都有玩具,我卻沒有。”大樹說:“我有果實,你把它摘去換成錢買玩具吧。”小孩聽了很高興,將所有的果實摘下來拿走了。
過了很長時間,這個小孩又來了,這時他已經是個大人了,大樹很高興,說:“你來了,讓我來陪你玩吧。”男孩不耐煩地說:“我已經是大人了,我要工作,我還沒有房子呢?”大樹聽了很傷心,說:“這樣吧,你把我的枝幹拿去造一間屋吧。”男孩將樹的枝幹全部砍了拿走了。
過了更久,男孩又來了,大樹十分開心,說:“來,我陪你玩吧。”男孩很不耐煩地說:“我現在工作壓力很大,哪有心情玩啊!我想去航海,看看大海,不過我沒有錢買船。”大樹說:“那你把我的主幹拿去做艘船吧。”男孩聽了很高興,將大樹的主幹砍了去,這次,男孩更長時間沒有來,大樹非常傷心。
終於,男孩又來到大樹(隻有樹樁了)這裏,他已經是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大樹看著他,說:“你還要什麼嗎?”這個男孩說:“我什麼也不要了,我隻想在你的下麵躺一會。”男孩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樹樁下睡著了,睡得那麼安詳。
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男孩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而這棵大樹就是養育了我們的父母。當我們還小的時候,願意和父母一起玩,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不願意和他們一起玩了,但是父母呢?盡管他們很孤獨,但他們還是默默地支持我們。當我們在外麵受傷,又會想起他們,回到他們身邊,而他們還是那樣,用寬容來溫暖我們。
6 教育孩子的原則有哪些?
(1)信任原則我們要給孩子信任的眼光、語言和力量。在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更需要家長支持,讓孩子看見家長就充滿力量。
(2)尊重原則要看得起孩子,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要學會傾聽,注意聽孩子講話,關注孩子的心情,通過傾聽,你了解了孩子,他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還有助於養成豁達坦誠的品格。
(3)理解原則理解孩子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學會陪伴,多與孩子平靜地談話,不在用時多少,而在用心多少。隻有陪伴才有溝通,一個善於溝通的人肯定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4)激勵原則不要隻是禁止孩子做什麼,要善於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閃光點不斷讚賞,反複激勵,給孩子以被發現、認可、重視的感覺。
(5)寬容原則寬容不等於放任,要營造寬鬆和諧的環境,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無條件地滿足物質需求。寬容意味著先接納、後升華。要學會反思,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人。遇到問題不是問孩子怎麼了,而是問我們自己怎麼了。
(6)提醒原則孩子犯錯誤,要適當提醒,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體驗。也可以直接批評,但必須是平等朋友式的,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要學會批評,前提是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故事性批評、幽默性批評等。要學會分擔,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分擔憂傷,繼而鼓勵他從失敗中站起來,再分享他的堅強。
鄭板橋臨終教子
清代大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老來得子,欣喜萬分,但他對兒子的要求很嚴,從不溺愛。他在病危時把兒子叫到床前,說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兒子隻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廚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誰知父親已經去世,兒子跪在床邊,哭得像淚人一般,忽然發現茶幾上有張信箋,上麵寫著幾行詩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讀到了遺詩,兒子頓時大悟,明白了父親臨終要他親手做饅頭的道理。
7 “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這些說法對不對?
中國人曆來信奉“棍棒出孝子”。其實,這種粗暴的家教方式隻能摧殘孩子的心靈。教育孩子隻能說服,不能壓服,隻能用愛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教育專家認為,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父母打孩子,實際上是向孩子表示:當別人的需要與你的需要發生衝突時,武力(或權力)是有效的解決辦法。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很可能會以武力解決人際衝突,結果是受挫或破壞良好的人際關係。
另外,這種管教並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有人管的時候,孩子常常不敢表達自己,但沒人管的時候又什麼都敢做,這種教育方式很可能培養出一個“兩麵人”。這種幼年遭受打罵造成的人生不自信,不僅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身心,還會直接限製孩子個性的發展,阻礙孩子特長的發揮,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事業發展。
知識延伸
教育絕不要嘲笑孩子
提到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經常會聯想到一些批評的場景,似乎嚴格要求成了我們最好的法寶,類似“你怎麼總是沒有長進呢?”“我看你這輩子就這麼點出息了”這樣的話,也或多或少地伴隨著我們很多人的成長經曆。
其實同樣的要求,換個態度、換個說法:“孩子,你應該能做得更好的,爸爸媽媽相信你。”你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同樣的意思,以責罵的方式還是鼓勵的方式說出來,效果會不一樣。用安慰、鼓勵取代嘲笑,你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麵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獲得良性發展。
專家提醒
在教育中家長應注意避免的10種言行
◎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而且追求完美。
◎對孩子不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數落孩子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