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煙台的河,真是“源遠流長”。
五龍河;
夾河;
黃壘河;
王河;
界河;
黃水河;
辛安河;
密水河。
五龍河
煙台最長的河流,全長124公裏,流經棲霞、海陽、即墨、萊陽。
其上遊由西向東有白龍河(古稱九裏河)、峴河(又稱漩河)、清水河(古稱漳河)、墨水河、富水河(古稱昌水河)五條支流,於萊陽市城南五龍村西五龍口處彙合後稱五龍河,南流51公裏經丁字灣入黃海。
五龍河為季節性的山溪河流,山洪爆發時河道猛然由不足百米寬變為二百五十米,浩浩蕩蕩,湍急莫名。由於流經的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地帶,所以河道彎瞳,僅大彎就有72個。上遊河穀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下遊河穀乎緩,河床有淤高現象,出現沙洲及河漫灘。現在已經得到了治理。
夾河全長75公裏,為煙台第二大河。
由外夾河和內夾河兩條支流組成。東支流為幹流,稱外夾河,發源於海陽市郭城鎮牧牛山;西支流為內夾河(又稱白洋河),發源於棲霞城南小靈山。兩支流在福山區小沙埠村北兩公裏處彙合後稱大沽夾河,經福山區勝利村北注入黃海。流經海陽、棲霞、牟平、福山。
它也是典型的季節性雨源河流。枯雨季節隻有涓涓細流,雨季則汪洋恣津。由於流經地帶多為山丘,導致河道彎曲,衝刷力大,也長期為患,解放後得到治理。
夾河大橋建築宏麗,也稱福山一景。
黃壘河
黃壘河發源於牟平區菖格莊曲家口村西北的黃壘口,故稱黃壘河。
在牟平境內僅流過菖格莊、水道兩鎮,然後往南流經乳山市,在浪暖口入黃海,全長69公裏。
黃壘河也是季節性雨源河流。
王河
古稱萬歲河,發源於萊州三元鎮金石山和鵬鶴嶺之間,流經三元、驛道、苗家、平裏店等鄉鎮,在三山島附近注入渤海,全長31公裏。
它也是山溪性河流,上遊為山區,中遊為丘陵,下遊為平原,河床寬50—100米。缺水的萊州很想能在王河蓄水,興辦了諸如攔水大壩之類的工程。所以在枯水季節仍可在下遊見到不多的河水。
界河
發源於招遠市道頭鎮鐵村西尖尖山南麓,流經道頭、招城、張星、辛莊等鄉鎮,於辛莊鎮北與龍口市交界處注入渤海,全長45公裏。
黃水河
發源於棲霞市寺口鎮西南一帶的群山之中,向北流經棲霞的寺口、蘇家店和龍口市的豐儀、石良、諸由等鄉鎮,於黃河營東注入渤海,全長53公裏。
辛安河
位於牟平區境內。發源於山東麓,流經劉家、王格莊、高陵、解甲莊、武寧等鄉鎮,在西譚家泊村北注入黃海,全長41.5公裏。
密水河
本是蓬萊城南的一條小河,但在傳說中這條河卻與羽山相關。羽山上有一座廢城——鯀城,還曾有一座小廟——鯀廟。上古傳說“舜殛鯀於羽山”即是此地。是治理天下洪水那個大禹的父親,他偷了天地的“息壤”去堵擋洪水,不給洪水出路結果自然失敗;而他的兒子禹采用疏導的辦法將洪水治服,才被尊為“大禹”。這條河所以由羽山移到蓬萊城南,則是大禹治水的結果。
這事在史籍中已不可考,可最近龍口有人考證龍口市正是神農、黃帝的故墟。二者聯係起來,倒給史學界以巨大的啟迪;煙台與大舜文化有沒有關係?
3.旅遊景區
煙台開埠之際,青島是一片鹽灘;大連是荒草一片。但是,後來青島借助於膠濟鐵路,大連借助於大豆高粱,都超過了煙台。煙台變成了一個美國水兵“歇伏”的城市。然而,這卻在另一個方麵說明了它是最早的國際旅遊城市。隻可惜,當人們認識到旅遊也是一種產業,而且是“黃金產業”,已經是20世紀末的事了。煙台的旅遊十分無奈地麵對著“起步早,發展慢”的狀況。
但是,煙台旅遊畢竟有自己的資源優勢。自然景觀,人文積累都是得天獨厚的,所以就有著若幹著名的旅遊景區。這些景區星羅棋布,極待網絡化方可各呈異彩;而且,如何提高文化品位也是麵臨的嚴峻問題。
人間仙境——蓬萊閣;
海上仙山——長山島;
煙台山景區;
戚繼光故裏;
南山旅遊景區;
芝罘島;
養馬島;
塔山旅遊景區。
人間仙境一一蓬萊閣
人生不到蓬萊閣一遊,實在是一大缺憾!
這是因為:它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嶽陽樓、滕王閣、黃鸛樓,均在江南水鄉,隻有江湖之水浩浩蕩蕩;而獨有蓬萊閣在江北,兼山海之勝,故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山海名邦”的“人間仙境”。
它還是中國“八仙文化”的發祥地。傳說中的呂洞賓、張國老、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曹國舅、韓湘子和何仙姑,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仙”,有極其特異的功能,可以憑借不起眼的寶物,淩波踏浪,渡過浩瀚無涯的大海大洋,卻又極富人情味,心態與行跡與常人無異。形成了負載人們美好願望的“八仙文化”,全國各地流傳。然而,起源卻在蓬萊閣上,這裏有“八仙渡海口”,留著“鐵拐李的腳印”。
如今,在人才競爭的社會裏,“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自然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這裏是各種文化薈萃之地,交相增輝。
不遊蓬萊閣,難做現代人;不遊蓬萊閣,靈魂深處就缺少了一種獨特的體驗。
蓬萊有著名的十大景——仙閣淩空、獅洞煙雲、漁梁歌釣、日出扶桑、漏天滴潤、神山現市、銅井金波、萬斛珠璣、晚潮新月和萬裏澄波。
仙閣淩空
蓬萊閣曆史悠久,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北宋時移至丹崖山,經明清兩代擴建,漸成今日規模。包括天後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等六個單體和附屬建築。高踞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倒掛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霧飄來,層層裹纏山腰,畫梁雕棟,亦似搖曳,有乘風直上雲霄之意,遊人身居閣上,但覺腳下雲煙浮動,有天無地,飄飄然有淩雲之誌。
如果有幸在這裏巧遇“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觀,那更是一種機緣,一種幸運了。
“八仙渡海口”
位於海水浴場東側,是根據“八仙過海”神話傳說而填海造地的景區。
空中俯視形似丫腰葫蘆,塗上了道教的神秘色彩。
這裏是道教文化的淵藪,南部外牆設計為遊龍起伏脊,龍首位於正門兩則,牆體內嵌有諸神浮雕70餘方。景區內有大型“八仙過海”漢白玉照壁;諸多民族風格的仿古建築內,供奉道教神仙100餘尊;北部環形步廊長400餘米,有彩繪174幅,形象地展示了“八仙得道”的神話傳說。
景區內還有“北海”、“南湖”兩個人工池,分注海水和淡水。
煙台山景區
位於市區北端,三麵環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是煙台的象征。
明代隻是煙墩所在地。發現敵情,點燃狼煙報警,煙台由此而得名。
主要景點有:墩台燈塔、燕台石、抗日烈士紀念塔、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事區。
石船為特有的自然景觀,位於山北坡,陡峭險峻,一塊巨石橫臥山腰,宛如一葉擱淺的扁舟。“扁舟”旁邊緊連一塊丈餘高的巨岩,酷似船上的蓬帆,上書四個盈尺大字——造化奇觀。“船弦”上刻有一首七律,維妙維肖地描繪了這一奇觀。眼觀石船,耳聽濤聲,石船似徐徐入海,漂泊於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