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使元營遭扣押(1 / 3)

由於臨安三麵受圍,形勢十分危急,朝廷急令文天祥,放棄平江,堅守臨安。

文天祥一撤離平江,常州、平江、餘杭相繼失守。到這時文天祥明白要抵禦住元軍的進犯,就先要同朝廷中的投降派做鬥爭。必須抓住最後時機,與元軍血戰才能挽救危局。

這些天來,文天祥一直回憶著從出仕到奉命回到臨安的往事。他想:自己是大丈夫,就不能苟且偷生,要力挽狂瀾,建樹千古不朽的功業!

臨安危在旦夕,必須盡快找人商議對策。於是文天祥到六和塔下的軍營中,找張世傑商議。張世傑也是主戰派的領袖,他和文天祥同時響應勤王的詔令,組織義軍在江蘇和元軍交了戰,元軍也深知張世傑的厲害。

文天祥說:“現在形勢緊張,但分析起來,北邊還有許多地方沒有被元軍控製,比如淮東一帶仍有宋軍在堅守陣地,福建、兩廣整個南方都在我們手裏,沒有後顧之憂,京城裏勤王兵馬就有三四萬人,再加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們是有抵抗力量的。”

“說得對,”張世傑表示讚成,“我們就在臨安同伯顏決一死戰,隻要在這兒擋住元軍,北邊淮東的宋軍切斷他們的後路,福建、兩廣的軍民再支援我們,整個戰局就會轉變。”

“那我們聯名上書朝廷,建議他們采納我們的意見!”文天祥接著說。

張世傑同意了,他們立刻寫好奏折,送到宮中,然後各自返回駐地耐心等著。

結果讓他們失望,朝廷裏投降派生怕這樣做會惹惱元軍,將來不好求和,因此不肯采納。但又說不出拒絕的理由,於是右丞相陳宜中這個投降派頭子,就讓太皇太後下詔,說什麼此事要慎重,以此搪塞過去。

就在“戰”與“和”兩種意見爭論之時,左丞相留夢炎,看到大局日壞,為保住性命,官也不要,偷偷逃跑了。

右丞相陳宜中與太皇太後則忙著準備投降。他們派出一批批使者去見伯顏,先求伯顏退兵,不行,就表示願意“稱侄納幣”,也就是把兩國的關係當成叔叔和侄子的關係一樣,而且年年向那個“叔叔國”交錢獻物,伯顏仍不同意,他們就要求稱侄孫,伯顏還不同意……總之,伯顏一心要滅亡南宋。

德二年(1276年),大文天祥臨危受命任“簽書樞密院事”,開始進入軍國大事的決策機構。他利用這一機會,又找陳宜中商議。

“我建議把三宮(太皇太後、太後、皇帝)遷走,讓福王、沂王分別駐在福建、廣東。這樣,我就可以在臨安與元軍決戰,而且即使臨安失守了,日後也能繼續同元軍周旋。”文天祥的主張非常有遠見,可是陳宜中和太皇太後一心想著投降,當然不肯采納。朝廷中亂作一團,太皇太後宣布吳堅為左丞相時,大殿裏上朝的文官隻有六人。投降派所關心的隻是如何討得伯顏的歡心,當使者回來說伯顏不肯接受稱侄、稱侄孫的條件時,他們不知所措了。太皇太後嚇得直發抖,不等別人說話,就想派人去向伯顏“奉表稱臣”,實際就是徹底投降。陳宜中也感到有些難堪,遲疑了一下。太皇太後馬上痛哭流涕地說:“如果能保存宗廟社稷,就是稱臣也沒有什麼關係。”

接著朝廷便派人去伯顏大營“奉表稱臣”,而且答應每年獻納銀子25萬兩,絹25萬匹,想借此保存住小朝廷。然而伯顏得寸進尺,堅持一定要把軍隊開到京城,而且一定要南宋丞相前來請降,並且要獻上傳國玉璽。

“奉表稱臣”的做法,文天祥不能容忍,就在太皇太後進稱臣表的同時,他針鋒相對地提出反對意見:

“現在應該任命福王、沂王為臨安知府,我擔任副職,負責保衛京城。這樣,軍民見福王、沂王留在京師,就會有信心,有希望,誓死守衛保住京城。”

這個意見太皇太後怎麼能聽得進去呢!文天祥隻好又來到六和塔下找到張世傑。

“現在京師的軍隊和能動員起來參戰的百姓有20萬人,我們以戰為守,背城決一死戰,或許還有希望。”文天祥提出自己的看法。

張世傑早已看出朝廷沒有作戰決心,就對文天祥說:

“你還是回江西據守,我到兩淮活動,以後再爭取機會反擊吧……”

文天祥從張世傑那裏回來,失望、憂慮,陰雲籠罩在心頭,一連幾天愁眉不展。

正月十三日早上,文天祥住處門前樹上的喜鵲喳喳叫個不停。有人報告:杜滸帶了4000人前來求見。

杜滸是天台人,他叔叔曾做過丞相,他本人當過縣令,很有俠義之氣。一見文天祥,他便說:

“文大人抗元救國的名聲,早已傳遍各地,我這次別人不找,專門找您,就是為了投奔真正抗元的人。我見臨安危急,便召集了4000義兵,他們都是決心抗元的誌士,現在到您這裏,就聽您指揮,誓死也要保衛大宋江山!”

文天祥聽了這話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高興的不僅僅是得了一支4000人的軍隊,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人民的心願,從而更加堅定了他抗元救國的決心。

杜滸從此跟隨文天祥抗元,同生死,共患難,並肩戰鬥,既是得力助手,又是好朋友。

正月十八日,伯顏率兵進至皋亭山,離臨安城隻有30裏了。文天祥再次向朝廷請求,要三宮撤走,自己率眾軍民背城一戰。陳宜中等人執意不肯。

太皇太後這時已把國璽送給伯顏,伯顏要求南宋派陳宜中前來談投降之事,太皇太後讓他立刻就去。陳宜中心想求和投降,但又不想充當罪魁禍首,於是,就在十八日晚上,步留夢炎的後塵,也偷偷逃跑了,做了南宋第二個逃跑的丞相。

朝廷不能沒有右丞相。十九日,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統率諸路軍馬。從此,人們便稱他為文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