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會“下蛋”的石頭(1 / 1)

說起會“下蛋”的石頭,你一定會想到吳承恩在《西遊記》裏描寫的那塊仙石。這塊仙石矗立在傲來國海中的花果山上,仙石通過不斷吸收天地靈氣,孕育了一個石卵。某一天,仙石迸裂,產下了像圓球一般的石卵,石卵迎風化作一個石猴,這便是日後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當然,這裏說到的隻是一個虛構的神話故事。可是你知道嗎?現實中確實存在著會“下蛋”的石頭,這種石頭,就分布在我國貴州省三都縣的登趕山。

在風光秀麗的登趕山上,有兩片奇特的石壁,被當地人稱為“產蛋崖”。在產蛋崖上,到處可見即將“出生”的石蛋,有的微微露出了一個圓圓的蛋頭,有的則已經冒出了大半個“身子”,有的搖搖欲墜,眼看就要“降生”了。每過大約30年,就會有新降生下來的石蛋順著崖壁滾落到山下的河灘上,在河水和砂石的打磨下,變得格外圓潤光滑。

居住在登趕山下的鄉民,經常會來到河灘上,將那些圓圓的石蛋撿回家去。這些石蛋少則幾十公斤,多則上百公斤,呈現出青灰、淡黃的顏色,表麵還有美麗的紋路,摸上去十分清涼。鄉民們或是把石蛋擺在房前屋後,作為裝飾品,或是用背簍運出山外,賣給收集奇石的人,換得一筆不菲的收入。

後來,產蛋崖的聲名越傳越廣,吸引了一些地質學家前來考察。一位姓王的地質學家無意中看到了一張石蛋的照片,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發現石蛋絕大部分都是圓形的、橢圓形的,而且顏色略帶淡黃色,很像恐龍蛋化石。

這位地質學家十分興奮,因為我國迄今為止從未發現過恐龍蛋化石。如果登趕山上的石蛋真是恐龍蛋的話,那它將具有無可估量的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

為了認定這些石蛋的性質,這位地質學家馬上召集同伴,一同趕往三都縣親自到現場一探究竟。可是當他把石蛋和真正的恐龍蛋化石對比的時候,卻發現石蛋沒有外殼,裏麵的結構也是均一的,不像恐龍蛋那樣有著不均勻的團塊。

看到這個事實,這位地質學家不免有些失望,但他沒有灰心,為了揭開這些石蛋神秘的麵紗,他又從產蛋崖上采集了大量岩石樣本,還在三都縣的周圍廣泛勘查了一次地質環境。最後,地質學家發現產蛋崖上的石壁是由一種泥岩構成的,而石蛋竟然是一種在很多地方都常見的灰岩結構石頭。由此看來,讓當地人愛不釋手的石蛋並沒有什麼奇妙之處,隻不過是一些很普通的蛋形石頭而已。

經過分析測定,地質學家發現石蛋所形成的地質年代是5億年前的寒武紀。在那個時候,產蛋崖所在的地區還是一片深海,一些礦物質和深海的軟泥在壓力作用下被搓成球狀。經過漫長的時光,海底的軟泥變成了疏鬆的岩石,而這些球狀物體變成了堅硬的石蛋,並通過地質作用露出了地表。在長期風化侵蝕以及雨水衝刷的作用下,石蛋周圍的泥岩層層剝落,石蛋失去了依托,就慢慢地被“孕育”出來,並最終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下來。

事實上,產蛋崖並非是絕無僅有的奇觀,目前三都縣城東麵的渣拉溝,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