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電鰩會放電(1 / 1)

在溫帶海洋中有一種會放電的骨軟魚,它的名字叫電鰩。

盛夏,人們在海中沐浴,在淺水中行走,有時會突然感到周身麻木難受。這是附近水裏有電鰩在放電。電鰩放電對患有風濕病的人起著電療的作用。古代希臘人、羅馬人早就知道電鰩放電的性能,並利用電鰩來治療疾病。

電鰩可以放出50安倍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每秒鍾放電50次,連續放電後,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兒它又重新恢複放電能力。

電鰩是怎樣放電的呢?原來在電鰩胸鰭的內側各有一個由肌肉轉化而成的放電器。每個放電器是由若幹肌肉纖維組成的六角形柱管,管中貯存著五色膠狀物,通常起著電解質的作用。管內又分成若幹小的間隔,每一間隔裏有扁平的電極,神經末梢連接的一麵為負極,相反的一麵是正極。這些電極都是很小的電化學細胞組成。當電鰩受到刺激時,受神經末梢支配的細胞膜便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改變了細胞膜內外電荷的分布,這樣就產生了電位差,繼而產生出電流。電鰩的放電器是由肌肉轉化而成,所以在連續放電後,肌肉纖維疲勞了,就放不出電來,休息一會兒,疲勞解除,又可以放出電來。電鰩放電是為了防禦敵害和捕食,大魚碰上電流,急忙避開,小魚被擊昏、擊斃,正好成為電鰩的食物。

電鰩的放電特性啟發了人們發明、製造能儲存的電池,伏打電池的設計就產生了。伏打稱這個裝置為“人造電器官”。這樣,世界上第一個直流電源就在電鰩的啟發下問世了。

我們日常生活裏所用的幹電池,在正負極間填裝的糊狀物是由伏打電池的液體改進而來的。這種糊狀的電解質也是受電鰩的啟發(電鰩的發電器裏裝的是膠狀物)。這樣,人們用的電池就可做得小一些,靈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