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形象策劃9(1 / 3)

9

苦茶

王景之是山東的一個絲綢經紀人,善於品茶,對國內各種茶的產地、口感以及茶的質量他都了如指掌,人送外號“茶精”,再加上王景之為人正直,以誠信聞名,為此,山東的茶農都相信他,每次本地茶葉上市,他們都會委托王景之將自己的茶葉經銷到南方,而南方新茶上市後,山東的茶商為了收購最好的茶葉,也會委托王景之去南方收購茶葉。

王景之有個嗜好,就是每次外出做生意,無論走到哪裏,手裏總是拿著一隻特製的雙層青花瓷杯,杯裏泡著他喜歡喝的茶葉。無論人們招待他的茶有多好,他也總忘不了喝上幾口自己的茶。

這一年,杭州茶葉上市了,山東的茶商就委托王景之去杭州采購茶葉,因為采購的量很大,所以就成了杭州茶商關注的焦點,他們都想與王景之做成這筆大買賣,他們紛紛送厚禮給他,但是王景之的態度卻很堅決,那就是禮一概婉拒,聲明還是按照以前的慣例,到時候召開一次品茶大會,屆時,隻有他相中的茶葉,方能簽約收購。

當地有一茶商張豪,初與王景之打交道,為了盡早將自己的茶葉打開山東市場,就親請王景之進府,取出本地產極品毛尖,用煮沸的無根之水衝泡,茶具則選用他收藏的景德鎮禦用製品,王景之看後品後嘖嘖讚歎,連說水好茶具好茶更好。然而他一轉身,又將他那青花瓷瓶拿出,狠狠喝了幾大口,之後就與張豪聊了幾句題外之話,告辭而去,卻沒有說簽約之事。

張豪不解,以為自己的茶葉不對王景之的口味,剛才王景之說的定是推諉之辭,他認定王景之喝的定是上等好茶,就乘他外出之時,便花錢買通王景之的隨從,偷偷拿了些王景之天天喝的茶與他,然後請來幾個品茶行家,將王景之的茶葉泡上一壺,細細品嚐。

一口茶才入口,眾人的臉色就現出了異樣的表情,原來,王景之喝的茶並不是什麼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甚至連南方秋後的“大把抓”茶葉味道都不如,它口感澀澀的,還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味道。王景之外號“茶精”,堪稱品茶專家,什麼名茶都入過他的口,可他為什麼總喝這樣的茶呢?

與同道商量之後,大家認為這種茶葉定是茶中極品,說不定北方人都好喝這樣的茶葉,否則怎麼會被萬和青睞,於是張豪就順著王景之的口味,聘請炒茶名家,連夜炒製出這樣的茶葉十幾口袋,想掙一筆大錢。

第二天,品茶大會準時召開,麵對眾多茶商端上來的香茗,王景之從容不迫,一一細品,並逐一加以評點,精準的評語使那些茶商無一不為之折服。當嚐到張豪的茶葉時,王景之嚐後臉上卻現出失望之色,說此茶葉顏色枯黃,味道苦澀,難以下口,買賣不能成交。張豪心急,站起身喊道:“你不是最喜歡這個味道嗎?”

王景之微微一怔,說:“誰告訴你說我喜歡這種茶葉?”隨之他又說:“沒錯,我是每天都喝這種茶,可是我並不喜歡它。”

“你們一定會問這是為什麼,讓我來告訴你們。”王景之接著說:“年輕時,我在一家茶葉商鋪做學徒,我十八歲那一年南方新茶上市時,掌櫃的忽患重病,起不了床,因為我跟著他去了幾次南方販茶葉,也有了一些經驗,他就全權委托我去南方販茶。”

“我到了南方之後,就有許多茶商聯係我,並給了我很多好處,我也是見利忘義,就收下了那些回扣,並草草的檢驗了他們的茶葉後就收了下來。”

“誰知回來打開那些包裝之後,我傻了眼,因為那些茶葉都是上麵蓋了薄薄一層好茶,下麵竟然全是品質劣下的茶葉,也就是我一直喝著的這種。”

“掌櫃的本來就身體不好,這次又看見我帶回了這樣的茶葉,當時就吐了一口鮮血,第二天就去世了。”

說到這裏,王景之的眼睛潮濕了,他擦了擦,接著說:“打那之後,我每天都會喝上幾口這種茶葉,為的就是不要忘記以前的教訓。”

“那就是——為人做事,莫貪小利!”王景之最後說。

????????? 蒸包之道

昔日,天津“白胖子”蒸包早於大名鼎鼎的“狗不理”蒸包,“白胖子”以色香味形聞名天津衛時,“狗不理”的創始人高貴友還在一家蒸包店幫忙,還隻是個小學徒。

“白胖子”的創始人是山東人李士林,他十五歲逃荒要飯來到天津,被天津運河邊上的王家蒸吃鋪老板看中留下做了小夥計,李士林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李士林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李士林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白胖子”蒸包鋪。由於李士林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骨朵,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裏百裏的人都來吃“白胖子”蒸包,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李士林在店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每天隻能蒸十籠,從不多加。但是這十籠根本就不夠賣,每次包子一上市,總是早早的一搶而空,每天都有不少客人空手而回,顧客不滿意,頗有微辭,李士林的兒子李中聽見了,就讓他老子多蒸幾籠,這樣,既可以滿足顧客要求,又可以多賣錢,李士林卻總是不許,說要想自己的包子對主顧有足夠的吸引力,隻有保持每天十籠,李中嘴上不敢反駁什麼,可是心裏很是不服氣。

後來,李士林得急病駕鶴西去,“白胖子”蒸包鋪就被李中接了手,他上任第一天就將夥計們招來,宣布每天多蒸十籠,將銷量先翻一番,夥計們本想嚴格按照老店主的店規行事,不想多蒸,可李中說了,多蒸就可以多掙錢,多掙了錢夥計們就可以多拿工錢,夥計們一聽,誰也沒和錢有仇呀,自然很樂意的響應。結果第二天蒸了二十籠,才一上市,就被聞香而至的顧客一搶而光,顧客滿意,李中也很是高興,因為他一天就賺了他老子兩天的錢,於是李中就叫夥計們次日再次加蒸。

隨著包子賣的越來越火,李中就在天津又開了幾家分號,原想著生意會越做越大,但是沒成想,規模擴大了,包子卻不好賣了。麵還是這麵,餡還是這餡,做出來的包子自然也還是這包子,可是前來購買的顧客卻日漸稀少,李中和他的夥計們的臉上卻再笑不出來,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包子銷量直線下降,一天不如一天,李中慌了神,隻好將包子的價格降了三分之一,可是前來買包子的顧客還是很少,李中搞不清問題的根源到底出在哪,整天都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