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形象策劃9(3 / 3)

張三是個腦筋靈活的人,小兩口忙活的時候,他就在一邊看,早就把他們的那點手藝學會了,所以張三開得小吃店經營的還是油條、豆汁、茶葉蛋,可是不知為什麼,張三的生意卻一點也不好,每天來吃飯的人寥寥無幾,而且回頭客越來越少。後來張三實在是撐不住了,隻好關了門。

有人問起張三為什麼小兩口經營這小吃店時生意紅紅火火,而到了他手中,這油條還是一樣的油條,豆汁還是一樣的豆汁,茶葉蛋還是一樣的茶葉蛋,為什麼生意就不行了呢,張三撓撓頭,支支唔唔的說不清楚,因為他也正為這個問題所困惑著。

古畫的命運

清朝光緒年間,山東日照縣城郊有一個於家村,村中有一個地主叫於富貴,他繼承祖業,有房有地,在日照城郊一帶也算個富裕家庭。於富貴喜歡收藏書畫,但是因為不善經營家業,隻會花錢卻不會賺錢,所以家中日子捉襟見肘,隻能收藏一些二三流書畫家的作品,眼見著一些名人字畫從眼前經過,自己卻沒有錢買下來,這心裏就像刀割一樣。

在本縣劉各莊,於富貴有一個藏友,叫劉全,家底殷實,收藏的大多都是一流名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副鄭板橋的墨竹圖,最為珍貴,據說是鄭板橋在任濰縣縣令時,劉全的先祖那時正在濰縣經商,因為也喜歡寫寫畫畫,與鄭板橋私交甚厚,後來鄭板橋離任後,就特地作了這一副《墨竹圖》,送給了劉全的先祖。於富貴有時去他家喝茶,看見那副古畫,心裏又是羨慕又是嫉妒,做夢都想著據為已有。

後來,劉全忽然患了急病,昏迷在地不省人事,因為家裏財產多已經被用作收藏之用,就連上醫院的錢都沒有了,劉全的妻子沒有辦法,隻好打那些名畫的主意,就放出風去,要賣掉鄭板橋的《墨竹圖》。

當時,日照縣很小,又窮,文化底蘊自然也不行,所以本縣懂書畫的人不多,搞書畫收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當於富貴聽說這個消息時,知道機會來了,就牽著家中一頭耕牛往外走,他老婆忙問他要幹什麼,於富貴說要賣掉換畫,他老婆拽住牛尾巴就哭,說:“這是咱家最後一頭牛了,你再賣掉了,咱家的地誰來耕種?咱家的日子還能過嗎?”於富強把她往後一推,說:“莊稼人沒有牛一樣活命,我沒有《墨竹圖》就活不了了!”然後就不再理會老婆,牽著牛向市場走去。

就這樣,於富貴賣掉了家中最後的一頭耕牛,然後拿著換來的錢去了劉家,劉太太此時正愁著幾天了也沒人來買畫,眼下於富貴前來,劉太太自然喜出望外,於富就用一頭牛的價格換回了鄭板橋的《墨竹圖》。

劉全身體恢複之後,回家不見了《墨竹圖》,就問妻子,妻子沒有辦法,就說了,劉全一聽,當時就噴出了一口鮮血,昏倒在地,送到醫院已經不行了,臨死前他對身邊的兒子劉謙說:“孩子,記住,那姓於的是乘人之危拿去的古畫,以後你就是不擇手段也一定要把那幅畫給我取出來。”

1925年,日照縣大旱,七個月滴雨未下,江河因此斷流,餓死了許多人,那時候,於富貴的家境已經敗落,既無錢也無糧,於富貴的父母因為年老體弱,經不起折騰,也餓死了,而劉全的兒子劉謙因為嶽父住在山區,那山中有一口從不斷流的清泉,劉謙的嶽父靠此清泉開荒種了不少地瓜、蘿卜,每年都會大豐收,他送給女婿劉謙不少地瓜幹還有蘿卜纓,所以一家人不至於挨餓,劉謙知道了於富貴家的情況,就放出風去,隻要於富貴肯把《墨竹圖》交出來,就可以給他一些救命的地瓜幹,於富貴的兒子於強看著奄奄一息的家人,心一橫,就背著父親將那幅畫送去了劉家,換回了幾十斤地瓜幹和蘿卜纓,後來於富貴知道了這件事,雖然心如刀割,但是也知道兒子確實是沒有法子,不過心情不好再加上長期吃不飽,於富貴接著病倒了,臨死時已經說不出話,隻是用手指比劃著什麼,於強知道老爹的心事,就含淚說:“爹,你放心,這次劉家是乘人之危拿走的古畫,以後生活好了,我想盡辦法也要把古畫取回來。”於富貴這才閉上了眼睛。

1936年,於強在日照縣開了一家貿易商行,將南方的土特產販賣到山東,又將山東的土特產販賣到南方,一來二去的發了大財,在日照縣城購買了房產,購買了汽車,還讓兒子於洋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於洋也有出息,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

大學畢業後,於洋聽從父親的一句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回鄉後在日照縣政府找了個差事,因為學曆高,能力強,幾年後,年紀輕輕的於洋就當上了日照縣副縣長。

劉謙的兒子劉啟與於洋是同學,高中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知道於洋做了副縣長,就找他想辦法,於洋一見老同學,很是高興,此時已到飯口,於洋就帶著劉啟去當時日照縣最有名的“全聚德飯店”吃飯。

吃飯當口,還沒等劉啟開口說什麼,於洋就好像無意間說起了老一輩人之間的事情,說起了《墨竹圖》,說到最後,於洋打著哈哈說:“幾十斤地瓜幹換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好像隻有在科幻小說中才能出現哈。”

劉啟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於洋的話中之意。回到家後,劉啟思量再三,卷起了那副《墨竹圖》就要出門,他父親劉謙忙問:“你要幹什麼?”劉啟就對父親說了今天於洋的話,很明顯,於家人對於一副價值連城的古畫換了幾十斤地瓜幹之事一直耿耿於懷,現在是想乘機要回去。

劉謙隻有劉啟這一個寶貝兒子,為了兒子的前途,劉謙長歎一口氣,看著兒子帶著古畫出去了。

劉啟回來時,手中已經沒有了那副《墨竹圖》,換做了一張於洋的推薦信,推薦他去一個重要的部門任科長。

看著好像一下子蒼老了十幾歲的父親,劉啟說:“爸爸,這次那姓於的是乘人之危拿走的古畫,您放心,我以後找機會一定會把那副古畫再取回來。”

所幸的是,《墨竹圖》的宿命在解放後有了改變,1950年,日照縣博物館建立,於洋的家人在1950年將《墨竹圖》捐獻給了博物館,《墨竹圖》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