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東廟的西山牆1(1 / 2)

二、臥龍:沿艾山山脈向東南,有一二千米,突兀起一座山峰,與艾山主峰很是相似,旁邊也有一耳山,人稱小艾山。小艾山上有一小石人,從石人向艾山西南方向看去,隱約可以看到一條巨龍臥在山間。

龍的龍頭就在東庵邊的瀑布附近。在艾山上,每到雨季就會形成兩條瀑布,分別在將軍背的東西方兩側,位於東庵和西庵附近。當地人稱其為東霧露水和西霧露水。西瀑比東瀑高一倍,但是瀑麵窄,水流也不太大;東瀑雖矮但是瀑麵闊,水流直上直下,非常壯觀。後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瀑被村裏的人放炮炸了,當作蓋房子的石頭賣了。東瀑的兩側怪石林立,瀑布從其間穿過,遠看如一龍頭。而那條直瀉而下的瀑布就是龍的舌頭。瀑布後麵向北有一排豎起的石頭,人說那就是龍牙。在龍牙之後有兩眼水井,人說那是龍的眼睛。

龍頭之東側有一堆怪石,中間有一不大的小洞,裏麵坐著可容一人。躺在其間,麵朝上,就可看到書法遺跡,共有四字,古樸凝重,蒼勁有力。前兩個字已看不清,後兩個可看出為“行善”。相傳,此遺跡為棲霞名宦郝晉當年在艾山上讀書時所留遺墨,時隔數百年,還如此清晰,實是難得。

龍的身子順著龍頭向艾山上蜿蜒,形成一條隆起帶,這條隆起帶沒有多少石頭,全是一片泥崗,整個像龍的身子。

龍的身子再往上,直到山頂艾山的東耳朵處,怪石叢生,從遠處看,一層一層,特別像龍的尾巴。

因為有了這樣一條龍,艾山的名氣便更大了。

三、艾山石人:在小艾山的山頂上有一石人。這個石人由三塊形狀不同的石頭上下壘積而成。最上麵的一塊石頭是人頭,大約半間房子大小,稍近一些看的話,能看出人的鼻子和眼的模樣;中間一塊石頭是身子,最大,肚子向前凸出來,最下麵是腿。

石人麵朝北,背朝南,頭向後仰,身子向前挺,腿向後翹,遠看去就像是一個很富態的官宦之人。

人們傳說,小艾山上不光有石人,在石人的旁邊還有一棵爬蔓的鬆樹。這個石人朝向福山縣的古現村,小艾山是這個村王姓人家的朝山。而且小石人的影子能照到古現人家的水缸裏。因為得到了小石人和鬆樹的保佑,古現村世代出了不少的讀書人,有許多還做了官,王家在當地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

有一年,王家有一個在外做官的人被朝廷綁了起來,進了大獄,家裏人很焦急。這一天,村裏來了一個風水先生,站在王家門口一看,就說:你們家裏最近可能有難!王家人一聽,急忙問:怎麼解法?他說:你們上小艾山上看看,那石人上麵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於是家裏派人上了小艾山,一看,一根又粗又長的葛子一道一道地把個石人纏得結結實實。

這個人用鐮刀把纏在石人身上的葛子一根根砍斷,等回到家裏,地理先生說:沒事了,你們家老爺沒事了。果然,不長時間,就來了家書,說老爺又官複原職了。

相傳,後來當地有一個人異想天開,帶著炸藥上了小艾山,想把那個石人炸了,結果石人沒炸著,回到家裏不久他卻暴病身亡。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對小石人有非分之想了。

四、神奇的老鱉灣:車夼村往北二三裏地,在艾山腳下有一潭水灣。灣兒不大,有半分地大小,水也不深,也就齊腰,水很清,從水麵可以看到灣底的沙粒。村裏的人說這裏一年四季水流不斷,再旱的天從未見幹過。

水是從灣邊的一個巨石底下湧出來的,很旺。原來,巨石下有一深水洞,約有碗口粗,一根扁擔插進去,立馬就會被水衝出來。傳說,灣裏有一隻百年老鱉,還有一條幾米長的黃鱔魚。當地的牛倌經常會看到那隻老鱉爬出灣來,在岸邊曬太陽。

一天,有一個年輕人,上山幹活,走到灣邊,正好看到老鱉正懶洋洋地躺在灣底伸著長脖與黃鱔魚在玩耍。這個人心血來潮,想把灣裏的水涸幹,把老鱉給捉住。正好他肩上背著一個柳條編的糞鬥,就彎下腰,用糞鬥一下一下地往外舀水。結果,舀了一會兒,天突然變了,剛才還是豔陽高照,一下子就烏雲滿天,雷聲從天邊急急地滾過來。接著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眨眼的功夫,雨水就彙成了河,從山上咆哮而下。這個年輕人一看不好,撒腿就往家裏跑,結果沒跑幾步就被洪水給衝跑了,一直把他衝到車夼下麵的鄒家村,才被一棵樹給擋住了。人們說,要是把灣裏的水弄幹了,這個人也就沒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