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選本中,這首古詩都被認為是首棄婦詞。她到山上去采蘼蕪,巧遇前夫。我在猜想,這位做丈夫的是不是也在為新娶的太太,采這種能使婦人多子的香草呢?否則,怎麼可能“下山逢故夫”地在這裏重逢呢?怎麼可能兩人的話題聚焦在“新人複如何”呢?
一般來說,人總是喜新厭舊,因為舊代表著過去,新意味著未來。青出於藍勝於藍,後來居上,長江後浪推前浪,舊不如新。所以,舊時代,舊社會,舊習慣,舊傳統,怎麼也不如新世紀,新中國,新氣象,新風尚,透得精神,顯得來勁。因此,新鞋新帽,新房新車,新茶新米,新娘新郎,凡冠以一個新字者,包括文學上的新生代,明眸皓齒的美女作家,翩翩風度的青年才子,都容易討人喜歡。
就看當代文學領域中,某些著名評論家的筆鋒所指,就明白了。凡四十歲左右的男性作家,凡三十歲左右的女性作家,前者是他們特別關注的目標,後者是他們格外眷顧的對象。評介頻率之高,肯定力度之強,護花使命之重,推許熱情之大,總的來說,今年北京城夏至那天的高溫,也難以相比。
而《上山采蘼蕪》裏這位“故夫”,卻與文學評論界的某些人觀點相異,竟然打出來“新人不如故”的旗幟,持一種新不如舊的看法;以今天的眼光,顯然很不新潮,很不時尚,恐怕要受到嘲笑了。
他與前妻的交談中,說道:“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前三句,都是客套話,都是用來安慰那女人極度失落的心。因為,他在處理這場婚變的手法上,有點不那麼君子,幾乎逼宮似的。“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簡直是連商量餘地也沒有,招呼也不打,就把新媳婦領進家來了。隻是最後一句,所謂“手爪不相如”,才是他此時此刻的心聲。
接下來,於是,他感慨係之:“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原來,新人織造出來的是縑,質次價低;故人織造出來的是素,質優價高。新娶的這個老婆,在紡織的技能手藝方麵,不如離異的前妻。按古代度量衡製,長四丈,廣二尺二寸為一匹。他老婆一天鉚足了勁,隻能織出一匹縑,而他前妻卻能織出一又四分之一匹素,從勞動效率來看,還真是莫怪這位故夫得出“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的結論。
固然,新陳代謝,是曆史的總趨勢。但具體到某個人,某件事,某一部分,某一環節,就有可能出現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好,新人不如故的例外。
這首古老的詩,至少讓我們懂得一點,實事求是,最重要了。